
第43章 闲极无聊
别看在台上光鲜亮丽,演员下了台就是一般人。
于东就站在路口,可是一伙人根本就没正眼瞧他嘻嘻哈哈就从身边过去了。
“妈!”“妈!”
于东大喊了两声,正和邻居们嘻嘻哈哈的林茹才反应过来,她停住脚步疑惑的转过头,“哎呀妈呀,还真是你这小兔崽子,你咋在这站着呢。”
于海快步走了过来,拍了拍儿子身上并不存在的风雪,“我看你们公司的大客车都开回去了,你咋没跟着回去呢。”
“这天越来越冷还总刮风下雪的,我不是想着回来一趟不容易嘛就跟领导请了半天假。”
林茹欣喜的看着儿子,自问自答,“领导不会不高兴吧?嗯,不能,现在你都是大明星了她们哄着捧着还来不及呢,呵呵呵。”
于海呲了一声,“哪有这么说话的,领导同意了咱就得感恩,人家要是不同意那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你拿人工资了嘛。”
其他人也都围了上来,前院的周叔一家,左边的杨叔两口子,还有三四个人是一个村的于东却叫不出名字。他高中住校,大学住校,在家也是埋头学习,再加上二十多年过去了确实就是眼熟。
周婶,“诶呀,咱于东也成大明星了,婶还是从小看你长大的呢,打死我也想不到还有在台下听你唱歌的一天啊。对了,小东啊,该说不说,你这首歌唱的是真带劲。”
周叔,“可不咋地,你婶刚才还抹眼泪了呢。”
“诶,老周,你媳妇抹眼泪不会是想起啥初恋情人了吧。”
周叔,“滚一边去。”
周婶,“你再说,我一鞋底糊你脸上。”
“你瞅瞅这脾气,就闹个笑话,咋还鸡眼了呢。”
说话特别讨人厌的这个是村里有名的二流子,大家骂他的时候都说他踹寡妇门、挖绝户坟,其实这些他还真都没干过,就是嘴花花,一个嘴花花的单身汉,30多了还没媳妇,好像叫王浩和金陵那个法官同名。
年纪最长的老杨头抬手就给了王浩一个大逼兜,“不跟你说不会说话就别说嘛。你呀,早晚死在这张破嘴上。”
于东挨个都点头问了声好,农村里这种事必须特别注意,过去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可以不理人,打工的时候也可以,但是现在出名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名气)就必须礼数周到了。
没事的时候于东也琢磨过,村里人为啥这么在乎别人的态度呢,后来想明白了,他们也没啥别的要紧事啊,可不就是闲的嘛。这要是开个网店一天忙的脚打后脑勺他们也就不在乎别人咋看了。
众人一顿夸夸夸不用细说。
那个漂亮姑娘跟在后边等众人都说过了,大大方方的向于东伸出了手,“你好,我叫石楠……”
林茹没等姑娘说完急急忙忙给儿子介绍起来,“呀儿子,这小石姑娘可是咱们镇上的干部,让你干啥你可得好好配合,你三舅还特意打电话跟我唠叨了半天呢。”
石楠呵呵一笑,“婶,我不是干部,是干事,干部是指挥干活的人,干事就是直接干活的人。”
石楠转过头,看着于东,“我是咱们李家屯镇的宣传干事。”
她不笑的时候一脸英气,笑起来眉毛弯弯又很可爱,像小猫。
石楠的手纤细修长骨肉匀称就是有点冰冷,握手的时候于东还能看见她白皙的颈项,高马尾,天鹅颈,身材不知道怎么样因为她穿了件比较蓬松的羽绒服。
“于东,现在是青桐演艺公司的总监助理。”
“呵呵呵,我是来采访你的这些准备工作当然早就做过了。”
于东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采访我?”
林茹,“可不是咋的,因为碰不上你人家闺女没招了才来采访我和你爸。”林茹转过头满意的看着石楠,“你瞅瞅,这不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嘛,呵呵呵,我儿子这就来了。”
……
从镇中心到村子大概三四里,也不算远,慢悠悠走也用不了半小时。
大家伙嘻嘻哈哈聊着闲嗑,碰上个熟人还要把于东拉出来炫耀一下,倒也不觉得累。
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媳妇又搞破鞋了,谁家的孩子早恋了,谁家的儿媳妇又跟婆婆挠在一起了……
于东插不上话,幸好还有石楠。
石楠看出于东对八卦没啥兴趣,微笑着说道:“要不我先采访一下你?”
“我的轨迹也算不上成功吧?本来可以有个稳定工作的现在变成了打工仔,励志啊?”
石楠撇撇嘴,“完成任务呗,宣传干事,要是一年不出三十份新闻报道工作就不合格了,你说这小镇里让我再上哪找新闻去。
呵呵呵,理解一下,就像大学老师们写的论文一样,不都是为了评职称嘛。写那论文还真有人看啊?”
于东笑笑,“我又不是大学老师,我就写过毕业论文。”
石楠,“写完你自己看嘛?”
“我那论文都不发表的,就是把自己四年学到的东西整合一下给老师看看。”
相比谁谁和谁的媳妇搞上了,和石楠还算在一个频道上,她要完成任务于东就配合她,给她讲灵感的来源,给她讲歌词的内涵讲自己隐喻的东西。
周围人看似在聊天,其实一直也在偷偷观察这俩人,看俩人聊的很投机还互相告诉了对方办公室电话,周围人都是一脸姨母笑。
……
石楠和于东同岁,也是刚刚大学毕业,单身,独生女,没有男朋友,父亲是水利局的母亲是妇联的,人很上进,待人接物也很有分寸家教很好。
这些信息都是三舅特意调查的,回到家老妈跟于东叨叨了整整一天。
-----------------
因为没骑自行车回来,周日下午于东就乘坐线车回了安平。
线车就是后来的城际公交,只不过都是私人运营的,从安平坐到李家屯3块钱。
……
这时候东北的治安,很糟糕,小偷小摸贼多。
有人会奇怪东北咋什么事都要提一提黑白两道,当年确实就是那样,卖衣服有人收保护费,卖猪肉有人收保护费,跑出租也有老大抽成……黄赌黑横行,后来这些人有的洗白了,有的被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