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子人与诸友的种种日常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讲道理·初识

因为长篇大论,这里本来想用一个十分具有主观性质的议题来吸睛——上帝是谁。

但实际上,这个议题应该换个说法——上帝为何。

说起来这个议题来的倒是凑巧,只是在开始这个议题之前,我还是想先讲讲一个“偶遇”,所以这个议题先搁一搁。

不过我更想将其称为“无数未来中必定发生的偶遇”。

我是个TCG玩家,周六通常是店赛环节,所以我会早上出去看看书,临近中午坐在咖啡店里蹭蹭网刷刷剧顺带过一下鸣潮的日常,之后再“全速前进哒!”地去店里蘸豆。

那一日我在咖啡店里坐着,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豆子的香气,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满目阳光明媚,店里毫不吝啬地开着冷气,虽然冷气强盛,却支着窗户,衬着屋外的高温,一来一回间竟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有道是玻璃晴朗橘子辉煌,此番光景令人好生舒畅。

我,甚——是——欢——喜——啊!

正当我闭目养神,耳机里听着罩姐的Ref:rain的时候,旁边却传来虽不高声却也堂堂入耳的喧哗。换做以前,我本该心生怒意,如此光景,怎的教几句闲言打搅了,但转念一想,那二人也并非没有涵养的模样,想必是聊得尽兴了,人生难得知己,我深有体会,少少喧哗,哪比得上如此境遇。何况,万般皆是我,修行自当固本守一,莫要教他人扰了自己的心智。

无所谓,欢喜!

不过,我还是听了听他们的谈话内容,听来一个是做老师的,就在附近小学,另一个则是在企业里做管理层,应是食品行业的,还是个外企。他们聊的内容,则是圣经。

彼时的我并不看好这个这个,心想,犹太人的历史是那样的,犹太人的环境是那样的,如此历史社会造出的教义有什么好的……

不过令我意外的,是那方才言辞激昂的姐姐,竟突然转过头来看向我,先是向我道歉,礼貌地问是否吵闹到我了。平日里见着陌生人大都不管不顾,这人对我竟有些和善,这与人为善的模样倒是与我的脾气倒有些相似,只是我学的皆是儒释道三家,再加上马哲毛概以及星象批判等等,不曾研学过圣经。

我回答她,没事,其实也不影响,反正我这喝着咖啡,在这也是虚度时光,听你们说的内容也挺有乐子的。

我只当这是客套话,好教旁人莫要烦恼莫要有负担莫要心中有所挂念,我只是个不足为道的过路客,万般皆是我却也万般皆非我,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便是。可那姐姐竟两眼放光,饶有兴致地问我为什么有乐子,莫非我也懂得圣经。

我答予她,我未曾读过圣经,也并非懂得门道,只是听到你们所谈内容觉得也蛮有意思的。

确实蛮有意思的,我已寻得这样几人,能够畅所欲言,所以我才得知这样的朋友、情景难能可贵,这位姐姐能得到这样的朋友,虽说搅了我的清净,但这样转念一想,我倒还有三分替她感到欢喜。

世事本就不可尽遂人意,那好光景我虽只享受了短短一刻便被他们二人打断,倒也不是什么坏事,我需要这样惬意的时光,却不应沉浸其中,快乐、欢喜之类若是来之容易,享受的时间太长,我是很容易堕落下去的。

何况一会儿还有店赛,这点时光也够了。

嗐,总之就是……欢喜!

哦?蛮有意思的?你也对圣经感兴趣吗……那姐姐没有放过我,她的眼中虽然没有狂热,却也是炯炯有神,说不上是在传教,倒像是在大学时候遇到的那一群。

我稍稍闭眼皱眉,但面上还是带着笑意。说实话,我对圣经其实并没有好感,尤其是因为它是诞生自犹太人的历史,闭口不提自己在别人家后院作妖的事情,只谈自己是如何受压迫的,右脸挨打左脸也要凑过去给别人打……这都是些什么道理?

脑海中突然闪过“尔要试试我的宝剑是否锋利吗”的场面

既然如此,“吾剑未尝不利”。

既然这么说,我有一个疑问……方才你们说到,右脸挨打,左脸也要伸过去让对面打,难道你们没觉得这样很怪异吗?我既挨了打,就是受害者,不想着如何反抗,却要挨打挨个全的,这是什么道理?有这样的道理吗……我假意问到。

这其实是在教导人们要友善对人,爱戴他人,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样矛盾和争端是永远无法停歇的不是吗……她回答到。

确实,我们是要爱戴他人,我们国家也常有“忍一时风平浪静”的说法,但绝不是要凑过去再让加害者为所欲为,就算我不愿引起祸端想要平息矛盾,可,我以德报怨,何以报我何以报德呀?

嗯,这倒也是一个说法,确实,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不如我们换一个方向来想,如果不是追求于当下的德怨想报,不是追求于当下的以牙还牙呢?比方说,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受到了欺压,这是右脸挨了打,我们不与他争执,将这个矛盾暂时平息下去,做自己的事情,日后待他病弱了、失落了,我们再施予关心,这在旁人看来或许就是将自己的左脸伸过去让他打,但这时候对面会怎样想呢?我和这个人的关系是不是会逐渐变好呢?

听了,我心中甚至觉得有些好笑,怎么就认定对方会跟自己变得更好呢……

您说的这个,确有道理……我决定继续和她辩一辩……我在外工作时常也是这样,更愿意将矛盾暂时平息下去,但这只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绝不会出现把左脸也伸过去让人打的情况。首先,一个教义的诞生和历史环境历史进程密不可分,历史上的犹太人大都在动荡和漂流中度过;其次,有压迫就必然会有反抗,这是自古以来的定理,除非出现另一种情况——无力反抗。他们人数并不众多,又都是奴隶、苦工,即便他们挨打了,他们当时也没有那个实力去反抗太阳王时期的埃及。但是再反过来看,孔子何人,贵族后裔,父亲以勇武著称,家里阔过,物质上丰富过,身长九尺六寸,山东大高个儿,周游列国,拜师的越来越多,到最后弟子三千有余,更兼圣贤七十有二,这阵仗,是硬实力。再来看另一个,乔达摩·悉达多,净饭王太子,种姓是仅次于婆罗门的刹帝利,那个国家当时社会环境里的物质顶峰他都是体会过的,出家后独自苦修,觉悟后开始在印度北部、恒河中部传教,最后也是形成了一个僧团,人数也五六百之多,这也是硬实力。

所以您会发现,能够说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能够悟出一报还一报的,绝不是没有反抗之力的人,而是拥有了反抗之力,对方愿意坐下来听你讲道理时,你再告诉别人,我们应当有仁义、爱心,我们应当互相礼让。而不是一开始就遐想,对方最终会与没有反抗之力的自己为善。

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讲如是,从心理、社会现象的更是这样。我曾经因为一些军队的考试需要学习法律和管理学,有许多案例都向我展示,霸凌者……或许应该统称为施暴者,施暴者往往是希望从被害对象身上获得某方面的利益,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精神,而他们施暴的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默默承受的和奋起反抗的。如果这个目标进行了反抗,与施暴者发生了冲突乃至血腥冲突,施暴者的施暴成本是会增加的,他们会更愿意向那些默默承受的目标继续施暴,而那些奋起反抗乃至血腥冲突的可能他们就不太会碰了。

最直截了当的,您想想,我们国家,要是几十年前挨了打不反抗搁那儿以和为贵,那现在还有这东方大国吗?不跨过鸭绿江,咱能免得百拳来吗?

回到刚才的议题上,您说不要与他人起争执,这个我是赞同的,因为我现在工作中时常就是这样的,md傻逼甲方一个个事逼一样,一天天叭叭的还觉得自己倍儿牛逼嘿,真是一点都不听劝的那种……扯远了……就是,回到议题上,这是建立在后续过程中,这个人不再对你施暴了,对方的施暴是暂时的大前提下,如果这个施暴是持续的,难道我们也应当与Ta为善吗?要知道,您说的这个环境,或是职场或是官场,除非Ta是个大能是个能掌控我们“生死”的人,这种我只能忍着,就像那个时候的犹太人一样,并且说出这样的话,来让自己不要陷于自我焦虑自我卑微,否则,Ta是个与我们平级的人,我们手里是有实力,我们手里是有剑可用的,争执我们不搬上台面,可私底下我们为什么不以直报怨呢?

所以,我认为是这样的。理儿,咱都明白,没有人愿意起争端,但是,还是那句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讲道理的前提是要有实力让别人听你讲道理。

同时,圣经当中,我虽不知道这句话是新约还是旧约,毕竟我对这两个的偏见成分还是很大的,但无论如何,千百年前的教义、理论,即便是精华,也都应该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以及再解释,如果直接套用进来,往往现实社会给我们的反馈不会与这些教义中设想的相同。就像您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情景,我说过,是在矛盾是短暂的瞬时的情况下,若是人人都互相为善,只是偶尔有矛盾,那应当是物质与精神都接近满足的状态,七情六欲的爆发那都是暂时的,真是这样的情景,那或许已经接近咱们的最终目标了。

那姐姐看着我的眼神愈发闪亮,像是看见了一个难能可贵的猎物一般,可她又不是猎人,倒像是一个古玩收藏家在地摊上偶遇了一个新奇的物件,低价收来却发现暗藏玄机一般。

诶,我发觉还是应该多和年轻人聊一聊,生于不同时代的人果然想法会有不同角度,换做我们可能就说不出这么多角度来……那姐姐转头对另一个同伴说到。

你说的确实在理,因为我也喜欢读历史,在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之后就会开始综合起来反思……那姐姐继续对我说到……但我发现,其实我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就好比,你说的儒家思想,孔夫子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们不妨将这些看作是象征性的东西,礼乐帮我们画了一条道德观、价值观的底线,射御帮我们画了一条身体能力的底线,书数帮我们画了一条才学、能力的底线,他说的虽然是君子六艺,实际上这也是每个人的基本盘——精神层面、身体层面、学识与技术层面。

圣经中的这句话,本质也是在划定这个基本盘,而且是精神层面的。这句话本身运用到现实中很难有人认为是对的,除非是有这方面爱好的……问题在于这句话所想要表达的核心是与人为善宽待他人,在工作上我也是这样奉行的。所以这句话给到我的,是它核心想要表达的这个思想,它划定的是我的一个精神层面的底线,但实际上执行起来,我当然不是生搬硬套,是有我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也有其他的射御书数在从旁支撑的。

嗐,那是自然,那我们和解……我笑道。

后来,我们又聊了许多,眼瞅着时间差不多,我便以与他人有约先行离开了。没有扯谎,当真是有约,店赛早一周就报名了,怎么不算有约呢。

不过,那天走后,我倒是对圣经产生了一点兴趣,因为迄今为止,我虽读过星相学、哲学一类的书,但大多数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的框架下,即便现实中得映照也都是历史、阶级、国家这种高层面大维度的东西,我的“基本盘”还是中国本土的文化。这一番聊天,倒是让我发现即便隔着十万八千里远,即便社会环境不相同,两边所产生的教义,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所以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影响我。我所学的,是录身正神,是修一却邪,行的,是和解,是欢喜,是万般皆是我,无论儒释道,还是老马耶稣爱因斯坦,我所追寻的都是身中神,是那该固的“本”,应守的“一”。

咱上头不也常说嘛,要守正嘛,要行稳方能致远嘛,想来无论是职场官场还是国家场抑或是个人的人生场,这些教义理论经过现代化改造,都是能为我所用的。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