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章 凉州城
丁言操控灵云,贴着地面,在十余丈的低空一直往前飞。
等足足飞了六十余里地后。
他这才收起灵云,缓缓降落在了一个小山坡上。
此时法力已经消耗了一大半。
为防止刚刚那群黑袍修士搬来救兵去而复返再度追上来,他根本不敢停歇,从储物袋中又取出两颗回气丹吞入腹中后,给自己施加了一道神行术,再次赶起路来。
这一次,丁言向前一直狂奔了一千六百余里。
一路上基本不停,每次法力消耗超过一半就立马吞服回气丹补充。
直至第二天傍晚时分,天色昏暗下来的时候。
他才找了一个荒山野洞露宿了下来。
在洞中休息的时候,他抽空检查了一下昨天斩杀的那两名黑袍修士储物袋里面的东西。
发现有用的东西少得可怜,值钱的物品加起来就五十几块灵石,几百颗灵砂,再加三件品质一般的法器,几张一阶中下品符箓,几瓶灵丹。
所有的东西加起来,居然还没有他丢弃的那两个储物袋值钱。
这让丁言不由暗自摇头。
看来这些大家族修士一样是穷鬼占多数。
要不然对方五个炼气后期也不可能如此轻易的就被自己二十张精品符箓干死了两人,剩下三人见状只能落荒而逃。
“石矶山,田家。”
当丁言检查到一份玉简时,终于发现了这群黑袍修士的真正身份。
原来是石矶山田家修士。
这田家修士,他此前出售青竹剑的时候还曾打过交道。
后来等丁言先后炼制出精品养气丹和白露丹,田家曾多次派人上门希望能和丁言商谈一下合作,但都被丁言婉拒了。
没想到对方不但一直念念不忘,还在坊市中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他一出坊市,田家修士就跟了上来。
想到此处,丁言神情不变,只是冷哼了一声。
这些修仙大族,为了利益果然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这时,丁言看了一眼面板。
【法力:325/665】
【神识:9.65】
【秘术:三世明王金身(第一层中期1346/5739)】
【装备一:中品灵石(装备效果:法力上限+60%)】
这次出来的时候,幸亏提前切换装备了中品灵石。
否则无论是战斗的时候,还是赶路的时候,法力少60%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装备中品灵石后,单纯论法力的话,丁言觉得自己应该和初入炼气九层的修士差不了多少。
“三世明王金身这门佛道秘术厉害是厉害,就是没有高明遁法神通配合,无法近身攻击,只能是活靶子……”
回想起不久前的战斗,丁言不由眉头紧皱的喃喃自语了起来。
这是炼体功法的通病。
没有厉害的遁法神通配合,很难接近敌人,极容易沦为敌人的活靶子。
看来后面得专门寻一门高明的遁法神通了。
不过,这样的遁法神通往往都是极为消耗法力的,基本上要筑基以后才能修炼。
筑基之前,法力不够,想都不要想。
……
第二天一大早。
天蒙蒙亮,丁言就出了山洞,开始继续赶路。
这一次,他足足走了两天两夜。
除了中间两个晚上稍微休息了几个时辰之外,其余时间一刻不停,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水渡河,跨越了将近三千多里路,终于到了周家世俗子孙生活的双桥镇。
这座镇子足有数万人口,其中八成以上都姓周,祖上都是灵寰山周家修士。
此处距离灵寰山亦只有百余里路程。
丁言怕惊动了周家修士,不敢大摇大摆的进去。
数年前他拒绝了周家筑基老祖周望元的招揽,临走之时,对方那阴沉的表情令他至今记忆犹深。
要是让周望元知道他在这里,丁言的麻烦就大了。
他在镇外的官道上蹲守了好几天,终于碰到一个路过的商队,略施一点手段过后,丁言成功混进了商队,这才进了小镇。
有了商队作掩护,他这个陌生人自然就不会太惹眼。
小镇之中果然有周家修士坐镇。
不过此人修为十分低微,只有炼气三层的样子。
丁言将敛息诀施展到极致,只要不是靠得太近,这位周家镇守修士根本发现不了一点异常。
于是,他开始在镇子中挨家挨户的查找女儿青青的下落。
可令他失望的是,青青似乎并没有被周家人送到世俗来生活。
丁言找了整整七八天,都没有半点收获。
最终,他只能无奈出了镇子,然后悄然登上附近最高的一座荒山,隔着百余里的距离眺望着远处高耸入云的灵寰山。
许久之后,他才下山,然后头也不回的朝着远方奔行而去。
……
泰安府,坐落在燕国西南面。
在燕国十二府之中,论面积的话只能排在中下,但是论人口和富足程度却是足以排在前列。
此府下辖六县之地。
境内有数条大江大河横穿而过,其间支流湖泊无数,可谓是水网密布,航运发达。
除此之外,泰安府境内地势亦相对较为平缓,除了少量的丘陵和山脉之外,基本上是一马平川,极为适合种庄稼,又因几十年来此地一直风调雨顺,因此被称为燕国西南粮仓。
凉州城,坐落在黄龙江口,是一座千年古城,乃是泰安府治所所在。
其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城内遍布着各种码头,车行,船行,旅店,每年南来北往的商旅游客数不胜数,极为繁华,乃是泰安府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
夕阳西下,漫天晚霞映得江面一片金黄,忽有清风抚过,只见微波摇荡,浩浩荡荡数百里金光闪烁。
江面之上,千帆驶过,百舸争流,一幅繁忙的景象。
“铛,铛!”
偶有钟声,隐约自远处的山寺传来,不禁给这炎热的傍晚增添了几分禅意。
崔家码头,是凉州城内很不起眼的一个小码头,整个码头都是依着江边的碎石滩,打下粗木桩,钉着木板连起来的,由于年久失修,看起来十分破旧,码头上到处都是破筐烂篓,地面乌漆嘛黑,脏物随处可见。
码头边上,连接着官道处,有几个木板和茅草搭成的简易棚子。
此刻,棚子里一大群穿着破褂烂衫的粗汉或三五一群坐在地上闲聊,或依着马车假寐,或望着远方发呆。
他们都是常年混迹在码头上的脚夫,车夫,力工,每天靠着给过往的船只旅客搬运行李货物过活,有时也临时充当向导,为不熟悉本地情况的商旅提供帮助。
“快看,有船来了!”
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所有人顿时扭头望去。
果然,只见浩浩荡荡的江面上,一艘十余丈长的三层桅杆大船正摇摇晃晃,缓缓朝着码头这边驶来,不一会儿,便在几个经验老到的船夫操纵下靠了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