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现代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系统
童庆炳更新时间:2019-09-19 11:37:18
最新章节:第15章 代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中华古代文论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蕴涵着人类文学活动的某些普遍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本书第一次将中华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学术视野中进行观照,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并就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做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这对处在现代立场的人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诗学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品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12-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现代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系统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15章 代后记
- 第14章 附录
- 第13章 传统—诠释—新变
- 第12章 意象—意境—典型
- 第11章 “格物”—“性格”—“闲笔”
- 第10章 “志思蓄愤”—“情景交融”—“联辞结采”
- 第9章 “虚静”—“逆志”—“品味”
- 第8章 “言外”—“象外”—“韵外”
- 第7章 “眼中”—“胸中”—“手中”
- 第6章 感物—言志—原道
童庆炳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尚书》文学论
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尚书》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第一部初具诗性品格和文学内涵的文化典籍,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最早发端。本书分渊源论、艺术论、叙事论、修辞论、影响论等五个部分,意图在中西融贯的学术视野下,系统全面地挖掘、评价《尚书》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这既有利于我们对早期中国古典文学发生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早期民族文化经典《尚书》文学特征的全面理解。文学34.4万字 - 会员
遗产·认同·表述:文学与人类学的跨界议题
本论文集辑录了作者从人类学视角出发,以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化遗产研究及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第一部分“文化遗产研究”集中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理论问题。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态中隐匿的西方文字中心主义话语的揭示,既是反思的起点,也是研究展开的基本脉络。相关论文以这一创新性观点为引领,对文化遗产的器物、图像、记忆、身体实践等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文学与人类学研究”则聚焦于文学文文学20.8万字 - 会员
民国侦探小说史论:1912—1949(全二册)
本书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侦探小说翻译及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时报纸杂志刊载及单行本出版的侦探小说作品为立论基础,以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发展史为研究重心,兼及对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都市起源、公案传统、域外译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叙事模式)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类型演变轨迹与文学史发展框架,即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尝试在其中提炼出民国侦探小文学69.2万字 - 会员
诗剑相逢即成歌:古代侠文学研究(先秦—唐)
本书系统梳理了先秦至唐代文学作品中游侠形象的变迁,探索侠客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当时社会风气、士人心态的影响。司马迁首为游侠立传,构建了侠的经典形象。从曹植开始,侠的形象又与爱国结合,侠少年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热血男儿。唐代咏侠诗与传奇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亦是唐代包容开明、积极昂扬的时代风气之代表。侠文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备蓬文学17.3万字 - 会员
美国汉学界的苏轼研究
本书在美国汉学发展的宏阔视域下系统评述美国汉学界苏轼研究的历史背景、阶段特征、主要成果、方法理路,并由此展开中美苏学比较,在中西诗学对话的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美国汉学界对苏轼诗词、文赋、书画、政治哲学思想、文艺美学思想、贬谪心态均有独到见解,中美苏学在学术话语、理论视角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引发对中西文学研究方法的融合、以西方理论话语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契合性、跨异质文明研究中的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思考文学21.5万字 - 会员
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
本书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论”奠定基础。文学23.7万字 - 会员
感性批评和现当代小说
感性批评,是作者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认为,在西方近现代、当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思潮都被介绍到国内的背景下,小说的阅读、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而是要毫无理论前见地、充分感性地进入小说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之中,进行充分的文本细读,依据小说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细节,随机选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文学21.6万字 - 会员
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
“苏轼的自我认识”是既往研究中较为忽视的考察角度,却可能为深化苏轼研究提供一种不同于纯粹客位评判的新思路。本书通过文本细读,梳理整合苏轼文学书写中关于自我的信息,依循从文本现象、人生实践到思考生成的论述逻辑,从多个侧面呈现了苏轼自我审视下的个体形象与人生状态。首先分析苏轼笔下大量存在的自称、自喻、自嘲、自许等自我表达现象,继而以仕宦体验、社会关系、自然观照作为苏轼人生实践的重要对象,探知他在具体情文学28.5万字 - 会员
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
当代西方文论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定式,重视边缘话语,彰显诗学正义,拓展了空间理论与文化媒介研究领域,充盈着语境交叠与观念流转的理论旨趣。本书以跨语境眼光审视当代西方文论星罗棋布的话语星丛,重点论述其主要范式转向、理论代表人物、重要学术话语和对话关系,注重理论话语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凸显了对西方文论范式转向及其中国化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激活新的学术思考与话语实践,促进当代语境的文艺理论建设。文学29.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