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历史文化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属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圈。滔滔黄河至山西河曲转弯南下,环绕半个山西,记下了悠久的山西历史,也孕育了丰厚淳美的山西民俗文化。远在1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山西境内的襄汾丁村文化遗址、朔州桑干河上的峙峪遗址都是原始文化的重要见证。上古时期的优美神话和传说,如黄帝斩杀蚩尤、尧帝建都平阳、舜帝躬耕历山、大禹治水等都与山西有关。《诗经》中的“唐风”、“魏风”,讽喻时政,咏叹劳作,都是来自山西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山西民俗形成了古朴淳厚、粗犷豪放、多元交融、博采兼收的区域特征,使之成为黄河民俗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丁村人遗址] 丁村人遗址在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即今天山西襄汾丁村等地。丁村人属旧石器中期,在早期智人中颇具代表性。丁村人的人骨化石顶骨较薄,说明脑容量较大,进化明显。丁村人门齿很像后来的黄种人,臼齿的咬合面纹理结构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从遗址可以看出,早期智人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低下,所以大多活动在温和湿润的环境中。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较早期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技术的不断提高上,石器的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也有增加,表明当时的生存质量较旧石器时代早期有所提高。在丁村人遗址中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鱼类和软体动物遗存,说明丁村人除以狩猎为主外,捕鱼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石厚三棱尖状器:丁村文化最富特征的石器,是用来挖掘的工具。
[峙峪文化] 山西朔州桑干河上游的峙峪遗址,距今约3万年至1万年,遗址中发现了2万余件石器,它们大多为规整的尖状器、雕刻器等细小石器,对研究细小石器的特征、弓箭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霍去病]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他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从小随舅父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智勇兼备。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任票姚校尉,率领八百精骑长驱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一生6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对汉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邸,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关羽] 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今山西解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封建时代将领。他早年与张飞跟随刘备,共同参加了剿灭黄巾起义的军事活动,并辅佐刘备成就了蜀汉大业,被封为前将军、汉寿亭侯等,在镇守荆州时被吴将吕蒙击败后亡,谥壮缪侯。关羽为人忠直仁义,知恩必报,是我国古代“忠义”的代表。同时他又勇猛善战,在历史上留传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由于他忠义的性格和英勇的事迹,他的形象被史书、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逐步神化,不但广受普通百姓崇祀,被尊为“关公”、“关夫子”,而且受到统治者的褒扬,在历朝皆有加封,先后有“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等封号。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今山西文水人。武则天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宣入宫,封为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了尼姑。高宗继位后又被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精明机智,而且精通文史。高宗让她协助裁决政事。从此武则天逐渐掌握了国家权力,威势日重。高宗去世,中宗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以武代李的趋势日见明显。690年,武则天终于称帝,改唐为周,时年67岁。武则天从655年开始参与政事,到705年退位时止,前后长达50年。她曾鼓励农桑,削减税赋,化解战争,免减劳役,使人民休养生息,人口也有明显增加。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无字碑位于陕西乾县城北梁山,是按照武则天临死遗言而立的。遗言说,她的功过,由后人来评,故不刻文字。

武后步辇图 唐 张萱
[晋商文化] 明末清初,国家从战乱中初步稳定发展。随着商业的日益发达,山西与全国各地的银钱往来日益频繁,数目也越来越庞大,钱庄、账局、镖局等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经营汇兑和存款、放款三大业务的金融机构——票号,便应运而生了。平遥作为山西票号的发祥地,家数最多,时间最早,容量最大,在中国票号史上独占头筹,创造了凝聚晋商文化之精髓的平遥票号文化,也留下了一批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完美统一的票号建筑精品。据载,在19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山西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直到20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和财富的中心。
[杨家将] 杨家将的业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杨业(928—986),又名杨继业,山西并州(今太原)人。初为北汉将军,屡立战功,被人称为“杨无敌”。北汉灭亡后,归属宋朝,担负着防御外族入侵的重任。杨业智勇双全,作战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杨业死后,他的儿子们继承父业,继续抗辽,其中最有名的是杨延昭。杨延昭曾跟随父亲杨业多次出兵打仗。他镇守边关20多年,英勇善战,多次打退辽军的进攻,阻止了敌军南下。杨家父子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有关杨家将的小说、戏剧、传说都是根据这些历史史实演义加工而成的。杨家将的传说和故事,在人民的口头文学里,经久传诵,历千年而不衰。杨家满门忠烈,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世人所景仰。山西忻州地区的代县(古代州)就是杨家将长期驻守、抵御辽兵的地方。在代县县城东10千米的鹿蹄涧村,至今仍保留着为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而修建的杨家祠堂。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中进士。神宗时,擢翰林学士。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并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但其意见未被采纳。以后退居洛阳15年,全力编修《资治通鉴》,历时19年,书成。《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下迄五代之末,共12代,1362年,取“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之意,是一部有极高文学与史学价值的编年巨著。元丰八年(1085),哲宗继位,司马光因是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而被其召为门下侍郎。次年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元祐元年(1086)逝世。司马光学识渊博,著作除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狄仁杰] 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社会政治家。他年轻时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并经工部尚书阎立本推荐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后升任大理丞。由于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剔奸除恶的大法官,因此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武则天统治时期,他担任过户部侍郎和宰相等职务。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身居宰相之位后,他尽力辅国安邦,敢于犯颜直谏,对武则天的弊政多有匡正,为保证武则天时代的社会安定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罗贯中]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也说是钱塘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有关他的生平传说不一,或说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小说著述;或说他是元末江浙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由于他与人寡合,终不得志,于是专心从事小说创作。现存署他名字的作品很多,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其中以《三国演义》影响最大。这部历史演义小说以宏大的结构、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品人物众多而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而丰富多彩,文字流利而富有韵味,是我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山西人和山西醋] 公元前479年,山西一带就有醋的酿造了。以后随着生产方式和制醋工艺的逐步完善,醋在山西得到长足发展。就生产方式来看,主要有熏制、发酵两种。醋的品种各式各样。按制醋原料分,有米醋、麦醋、糖醋、果醋等;按生产工艺分,有薰醋、黄醋、淋醋、回流醋、封缸醋等;就品种来看,有老陈醋、陈醋、特醋、双醋、名特醋等。山西酿醋的地域广,品种全,并各具特色。诸醋之中,太原清徐老陈醋可谓“醋中之王”。醋在民间被广泛用作调料,逐渐形成了“无醋不成味”的风尚。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大体上有这么四种传说:一是山西省内不少地方是盐碱地,水的碱性大,吃醋可以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二是山西人爱吃面条、拌凉菜,调点醋味道好,又便于消化;三是山西盛产煤炭,所以家家户户取暖、做饭多烧煤炭,吃醋可以消减煤气;四是山西酿醋有悠久的历史,规模大,味道纯,吃醋条件“得天独厚”,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不得不吃醋。
[苏三起解洪洞县] “苏三起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监禁苏三的监狱,就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内。传说苏三原名周玉洁,明朝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她5岁时父母双亡,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因排行第三,遂起名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贵公子王景隆相识,两人一见钟情。苏三劝王景隆奋发上进,考取功名。王景隆走后,苏三被卖给山西洪洞县马贩子沈洪做小老婆。沈洪的大老婆皮氏,与邻里赵昂勾搭成奸,与赵昂合谋设下一条毒计,害死沈洪,嫁祸于苏三。苏三受刑不过,屈打成招,判为死刑,关押在死囚牢内。王景隆离京回乡,发愤读书,一举金榜题名。他得知苏三被卖到山西洪洞与人为妾,正好皇帝委派他为八府巡按,到山西巡视。王景隆到任第一站就直进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化装去洪洞私访,终于了解到案子真情。王景隆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到太原受审,最后真相大白,王景隆与苏三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国人寻根圣地] 山西洪洞县旧城北1千米的贾村西侧,有历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树处”,古槐为汉代所植。由于元末明初战争连年,鲁、冀、豫、皖、苏等省出现了大片无人区、无人村,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大臣建议,于明洪武三年(1370)从山西向外大批移民。至永乐十年(1416),共移民72次,出发地就在大槐树处。后有“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谚。因此,古大槐树处成为后人寻根问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