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的雄狮:海明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走出校园(1)

1.年轻的记者

1914年,欧洲大陆首先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后来随着战争地域的扩大,参战国家的增多,最终演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并没有烧到美国,最初美国政府不想介入欧洲事务,蹚这潭浑水。在比较封闭的橡树园里,人们感觉战争仿佛远在天边。1914年,美国政府出于对本国安全的考虑,把包括四十五名橡树园居民在内的几万美国公民从欧洲接了回来。别处的征战厮杀丝毫影响不到这里的一派平和,孩子升学、举办舞会、组织禁酒协会依然是橡树园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

海明威从高中毕业之后面临升学,克拉伦斯和格蕾丝像很多家长一样为他的学业再三考虑。橡树园中学是当时实力很强的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能够上大学。海明威是学校的优秀学生,以他的实力一定能够上一所好大学,校方也愿意保送他去伊利诺伊大学,但是海明威没有答应。克拉伦斯希望海明威能和很多海明威家族的人一样选择奥柏林学院,海明威没有同意。在他的心里其实有另外的打算。

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己国家的利益,一直作壁上观的美国在1917年4月正式对外宣战,加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恰好是海明威从高中毕业那年。美国政府向全社会广泛征兵。当时整个国家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被无线广播中的“拯救国家和民主”的口号鼓舞起来。宣战一周后,橡树园的人们为美利坚高歌,也举行了大型的集会和征兵活动,在橡树园掀起了从军热。征兵的公告贴满大街小巷,热血的年轻人纷纷应征参军,漂亮的影视明星们为这些参战的勇士们送行,举办一场又一场的演出。“军人”的巨大光环以及帅气的军服对于年轻人有着难以言表的吸引力,但对于海明威来说,更吸引他的是在枪林弹雨中的刺激与兴奋。

海明威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参加过南北战争的战士,祖父安森·泰勒·海明威还被林肯总统亲自擢升为少尉。曾经的英勇岁月和战争在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痛都成为让他们骄傲的资本。海明威儿时在他们膝头听过的战争故事让他对戎马生涯神往不已。于是中学毕业后,从军便成了他的第一选择。

海明威瞒着父母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募兵局报名,不满十八周岁的他还谎报了自己的年龄。他一向对自己的健康颇为自信,却在体检的时候被排除在外了——他那只曾经受过伤的眼睛在视力检测的时候没有通过。医生不可能让一个视力不合格的人去战场面对子弹枪炮,这也是对海明威的一种保护。可是在海明威看来,他儿时的愿望、难得的时机就这样从身边溜走了。

他伤心了很久,伤心的直接原因是参军失败,根本原因是他还是没能让别人看到自己已经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十几岁的少年在父母的眼中还是孩子,但他们自己总是急于摆脱“孩子”角色的。海明威做过很多在父母看来都很出格的事情,他十二岁时就开始喝酒,到十七岁时就放出豪言“海明威,酒满杯”,他还和同伴们一起抵制橡树园的禁酒令。他们的叛逆与不羁都是为了挣开父母的牵绊,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只会让父母投入更多的关心。

当兵的梦想破灭之后,海明威还得面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海明威一家为了他的前途问题已经讨论多次了,父亲希望儿子能够攻读医学,但是海明威的态度很坚决,说什么也不愿意再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了,但是自己在工作方面也没有头绪。这时克拉伦斯联系到了海明威的一个叔父泰勒,他在堪萨斯城做木材生意,和堪萨斯城《明星报》的亨利·哈斯科尔交情甚好。在叔父的推荐下,亨利·哈斯科尔对海明威很感兴趣,表示到秋后人员调整变动的时候可以给海明威一个机会让他试一试。

这对于一个迷茫失落的少年来说真是一道曙光,橡树园给了海明威良好的教育,使他得到成长,但毕竟太小了。海阔凭鱼跃,海明威终于可以离开橡树园,走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

事情有眉目之后还需要等待,这个暑假海明威过得并不轻松。全家人一起到贝尔湖度假,格蕾丝带着年幼的弟弟和女孩子们坐船过去,海明威和父亲轮流开着家里的福特轿车,因为路途远,他们需要带着帐篷沿途留宿。一路颠簸劳累的海明威到了目的地之后还没休息好,就被父亲安排到农场里干活了。因为父亲前一段时间做过手术,所以农田里的活大部分都归海明威干。他们拆掉了一间矮小的平房,在原地新建了一个储存冰块的屋子,之后又在菜园里种上了一些生长期短的蔬菜,好在这几个月里食用。克拉伦斯还让海明威将山坡上的杂草除掉。每天他都是累得腰酸背疼,叫苦不迭。

不过他在这个夏天认识了一位好朋友,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卡尔·埃德加,他在暑假的时候来到了贝尔湖。埃德加当时喜欢上了海明威的邻居凯蒂·史密斯,经常找各种机会来找海明威好接近凯蒂。其实海明威和隔壁的一家人不是很熟,他只是每年夏天才来这里。但是热心的海明威愿意帮助埃德加,帮他想主意。慢慢地他们都成了好朋友,凯蒂的哥哥肯利也加入到他们之中。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他们也会帮助海明威干活,这让海明威轻松了很多。他们一起钓鱼、游泳还一起讨论各自喜欢的书和作家。

暑假过后,他们三个人都陆续离开,只剩海明威自己。他又开始了格外郁闷的生活。为了避开父母的唠叨,海明威经常在农场里过夜,或者背着帐篷到别处留宿。他急于离开这个环境和这种生活。当泰勒叔父给他来信让他准备动身时,他就迫不及待地踏上开往堪萨斯城的火车。但是坐在火车上的海明威发现自己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当他看到车窗外的父亲时,心里还是酸酸的。

那时的堪萨斯城有几十万人,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到处充斥着堕落:贩毒、赌博、暴力、卖淫等,即将送往欧洲的战士们也在这里作最后的狂欢,闹得乌烟瘴气。海明威保持着清醒,对于毒品、赌博和混乱的两性关系都采取“看而不碰”的策略。

在海明威到达堪萨斯城的第二天,泰勒带他来到了位于1800大道的《明星报》报社。泰勒的朋友哈斯科尔接待了二人,随后把海明威带进了办公大厅。位于二楼的办公大厅里面有很多位记者、编辑、专栏作家,一台台打印机放在一排排的桌子上,吐出一张张纸。这个场景让海明威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报馆分派给他的任务是采访市内有关社会治安的新闻,每周的薪资是15美元。他需要不断地进出派出所,采访犯罪新闻;还要到医院去,去核实关于犯罪的准确信息,有时他还需要秘密跟踪,寻找新闻。新工作带给他的刺激取代了征兵失败的阴霾,在短暂的适应期过后,他克服了作为新手的生涩,将热情投入工作,干劲十足,更加努力。他总是精力充沛,时刻准备着钻进救护车和消防车前往现场勘察,在法庭审理案件时他也要坐在前排,从而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进行报道。他一刻不闲地工作,四处采访寻找素材,一旦找到,就回到报社飞速地敲下。他的工作效率很高,写完之后便又乘车出去。海明威很少留在办公室里,大家有什么问题要找他总也找不到,让老板很恼火,明明派他去医院进行一个采访任务,过去找他时他已经乘着救护车到别处去了。

叔父泰勒的家是一个三层的楼房,完全有充足的地方供海明威住,但是海明威不喜欢住在叔父的家中,那里的感觉太像橡树园了,种种拘束让他很不开心,而且父母也总是打电话过来向泰勒打听海明威的情况,海明威总有一种处处被监督的感觉。当他领了第一个月的薪水之后,就以工作地点太远的理由从叔父的家中搬了出去。在离报社不远的地方租了一个住处,那是一个老式房子的阁楼,又阴暗又狭窄。每个月他只挣60美元,需要花30美元付房租,还要支付其他各项支出,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也心甘情愿。

当时天花等流行病正在堪萨斯城肆虐,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海明威外出。有一次他在去往医院的路上看到一个晕倒在路边的人,这个人得的正是天花。海明威知道自己已经种过牛痘,不会被传染,便把他抱到出租车上送到医院,还提醒出租车司机给车消毒。

在《明星报》海明威提高的不仅是实践能力,还有文章的写作手法。《明星报》的主编威灵顿是一个高手,也是海明威佩服的少有的人之一。他对于《明星报》的记者们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多达110条,印成《工作手册》发给每一名员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要求记者们不能使用过于华丽的形容词,只需要记叙事件即可,如果用了则会被无情地删掉。他告诫海明威写稿时不要形容词、不要议论,要保证报道的真实可靠,不能说“漆黑的乌鸦”、“大的悲剧”,因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所有的悲剧都是大的;老掉牙的俚语不能用,俚语必须令人耳目一新等。通常对规则不屑一顾的海明威对报社的这一规定却十分赞成并且认真遵守了。报社的这种简洁明快的原则也渐渐演化成海明威自己的创作风格,一直保留在他的作品中。海明威后来回忆这段记者生涯的时候,他说是威灵顿让他学会了写作,告诉了他写作的规则。

在报社的七个月里海明威从老记者和编辑身上学到了很多,也结识了很多好友,他乐于助人、仗义的性格很受大家的喜欢。有一次,他和一个朋友在报社附近的一家小酒馆里吃饭,邻桌一个大汉趁着醉意向海明威的同事说一些带侮辱性的挑逗的话,后来甚至走过来拨弄他的领带。海明威的同事身材矮小又性格腼腆,在那个人的面前丝毫不敢还手。海明威气不过,一个拳头打过去将那个无礼的大汉打了一个趔趄,打第二拳的时候被那人躲过了,自己的手打在一面玻璃上,将玻璃打碎了。那人看形势不好慌忙逃走了,海明威的手被破了的玻璃划出一道道的口子,鲜血直流。

海明威在报社还交到一个好朋友,名叫西奥多·布鲁姆巴克,也在堪萨斯城《明星报》做记者。布鲁姆巴克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酷爱打网球,一次运动中被反弹的球打中眼睛导致失明,他一只眼睛是假的。但是让海明威震惊的是布鲁姆巴克是刚从欧洲前线回来。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到前线去呢?原来布鲁姆巴克参加的是美国战地的服务队,为部队开了四个月的救护车。海明威很羡慕,这让海明威看到了希望:视力有问题上不了前线,却可以参加红十字会。这虽然和自己最初的想象有所差距,但毕竟可以走进战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驾驶着标有红十字标志的救护车也是一件挺过瘾的事。恰好布鲁姆巴克也很想再次回到欧洲,于是,1918年1月,当意大利红十字会招募新成员时,海明威和布鲁姆巴克一起在报名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4月底的时候,他们接到了5月13号去纽约总部体检的通知。海明威领了报社的工资后先回到了橡树园,他想在出发前的一段时间能和家人在一起度过。

2.死里逃生

5月13日的时候,海明威和来自全国的70多名志愿者聚集在纽约,他们被安排在华盛顿广场的艾尔饭店,布鲁姆巴克和海明威分在一个房间,他们的食宿费由红十字会支付。

海明威通过了体检,被任命为陆军少尉派往意大利参加野战救护队。他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服:一件高领高襟的外套、一条灯笼裤、一顶军帽,他还用自己在报社的工资买了一双高级皮鞋来与之相配。摸着军服上少尉的军衔标志,海明威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不满十九岁的海明威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长得高大帅气。他们在出发前要进行思想教育,学习一些专业的技能还要注射各种预防性的药物。在闲暇的时间,这一行人会把新军服穿戴得整整齐齐,走上纽约的大街,接受人们热情的接待和注目,他们参观伍尔沃斯塔,参观自由女神像,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5月17日的时候,他们还在第五大道受到时任总统威尔逊的接见。

5月23日,海明威所在的红十字会志愿者被送上一艘法国游轮“芝加哥”号,开往弥漫着硝烟的欧洲。堪萨斯城的《明星报》还用大幅的版面刊登了本社两名记者投笔从戎的消息。这也使海明威更加渴望投身战场,建功立业。去往欧洲的路上风暴不断,船不停地颠簸,船上的人们都是吐了又吐。他们并没有像海明威期盼的那样遇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好直接参与战斗。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在甲板上、船舱里打牌、喝酒、聊天。经过几天的航行,“芝加哥号”终于安全抵达法国波尔多港,但海明威却因为没有发生令人激动的事而觉得“上了当”。队伍在海港做了简单休整之后又转乘火车,连夜前往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