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写作思路及各章节安排
本书以《小说月报》上的广告为视角,紧紧围绕着在现代文学的生成与转换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对作者、传播者、读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这一中心论题,认真梳理《小说月报》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广告,分析政治—广告—文学、经济—广告—文学、法律—广告—文学、文化—广告—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力求对现代文学的发生有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认识。本书的写作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对选题里面的政治经济学维度的总述采取横断面的方式,将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分别论述,而对于“转型”则作为每一章、每一节的“隐线”蕴含在里面。通过每一个因素的分析,去看待现代文学转型的前后基本面貌。全书的大致结构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对前后期《小说月报》上的广告的整体概览。
第二章主要以经济广告为窗口,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因素是怎样影响着作家的创作的。
第三章在对《小说月报》上法律、政治广告分析的基础之上,思考法律、政治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的。
第四章通过广告的视野来分析文学传播方式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
第五章通过广告来透视文学读者是如何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
第六章是站在广告作为一种独特文体的立场上分析文言广告向白话广告的转变,文学广告作为消费文化的一种和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各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观。
最后是本书的小结,全书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换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既有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也有各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既影响着作家精神气质,也影响传播者、读者的各种状况,这些合力是如此的丰富,并且动态地影响着文学的转换,这些文学机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又因缘际会地促使着中国文学的前进。
[1] 茅盾:《现代小说导论(一)——文学研究会诸作家》,《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公1936年版。
[2]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3]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4—60页。
[4] 邵伯周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104页。
[5]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6]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7] 参见董丽敏《〈小说月报〉革新断裂还是拼合——重识商务印书馆和〈小说月报〉的关系》,《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8] 段从学:《〈小说月报〉改版旁证》,《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3期。
[9] 段从学:《〈小说月报〉改版旁证》,《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3期。
[10] 谢晓霞:《商业与文化的同构:〈小说月报〉创刊的前前后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11] 韩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5期。
[12] 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综合考察》,《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13] 《小说月报》第三卷第十号“传奇”栏目后插广告。本书所引广告,除将原文繁体转为简体,竖排变为横排外,格式均与原文一致。全书同。
[14] 《小说月报》第五卷第五号“长篇小说”后广告。
[15] 《小说月报》第八卷第九号“谈屑”后广告。
[16] 海上看洋十九年客:《申江陋习》,《申报》1873年4月7日。
[17] 海上看洋十九年客:《申江陋习》,《申报》1873年4月7日。
[18] 《小说月报》第一卷第一号“前封”。
[19] 《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九号“封底”。
[20] 《小说月报》第三卷第三号“新剧”后。
[21] 《小说月报》第二卷第四号。
[22] 《小说月报》第二卷增刊。
[23] 《小说月报》第三卷第十一号。
[24] 《小说月报》第一卷第四号。
[25] 《小说月报》第六卷第一号。
[26] 《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