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商业电影及其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12年4月17日,泰坦尼克号沉没第三天,上海《申报》就开始“同步”报道这起海难:“有汽船两艘,俱接白星汽船铁唐里克号之无线电音,谓该船与冰山互撞,现将沉没,船中女子已入救生艇。”但这只是当时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向美英各通讯社和报社散布的有关泰坦尼克号海难状况的相互冲突的多个版本之一(大概来自《纽约时报》:“船头正在下沉,船中女乘客正被转入救生艇。”),其他版本则有“船上全部妇孺均已入救生艇”(《芝加哥每日纪事报》)、“船上大部分乘客已入救生艇”(《匹兹堡论坛报》)、“船上所有乘客均已获救”(《夏威夷之星》)、“头等舱乘客均获救”等。这些版本均与事实不符,但当时一些英美评论家抓住“女士优先”或“妇孺优先”这个版本,极力挖掘其道德意义,称其彰显了盎格鲁—撒克逊男子的“骑士精神”和“英雄气概”。这可能影响了《申报》对版本的选择。

《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尽管1909年已卖给该报华人买办席子佩,但一份报纸几十年形成的传统不会因创办者离去而立即中断。该报接连数日对海难的“同步”报道多采用船上英国人的故事及英国人的视角。4月18日《申报》又从英国路透社电译出《英国大商船遭难详记》,首论金钱损失,详列泰坦尼克号建造费用、保险金额、所载物品和头等舱乘客所携证券及珠宝价值几何,次论人员损失,称“料船中搭客二千二百人,获救者不过六百七十五人,以妇孺居多”。

4月20日《申报》登出《再纪英国大商船遇难详情》,其来源为英国人在上海所办英文报纸《字林报》所载纽约电讯(英国作家皮斯莱所写海难亲历记),称海难发生后,船上“全无惊乱之象”,“男客闻令寂静退立,或身倚铁栏,或行于甲板之上。旋见卸下之艇皆落至下层甲板,妇女皆安然入艇。惟有数妇人因不忍离其良人,坚不肯行,亦有被人在其良人之侧拖拥入艇者。然并未见紊乱秩序及争先入艇之举动,亦未闻欷歔啜泣者。夫诸人虽知顷刻之间咸将投身海内,反藉救生圈以存万一之希望,而仍能镇定如恒,不稍惊乱,亦可奇也。运载妇孺之艇既隐没于苍茫黑空之中,乃又下命令男子入艇,诸人亦安然而入”。

但事实上,皮斯莱——正如其他许多英美男子——赶在大部分妇孺之前登上了救生艇,且逃之远矣。4月21日《申报》登出《再纪英国大商船遇难详情(续昨)》,继续生动描绘英国船员们和美国富豪们的“骑士精神”和“男子气概”,称“妇女一拥而上,男子乃退至一旁,严守先女后男之例”。至此,《申报》连续几天的报道足以给中国读者造成以下印象,即海难发生后,船上秩序井然,妇孺优先入艇逃生,英美国男子尽显高贵刚毅之气。

不过据当时一些美国报纸披露,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前至少一小时,船长及其副手们就已多次接到附近船只发来的警报,称其航线前方有大量冰山,但船长非但不增派瞭望员,甚至让巨轮按原航线高速行驶,然后就一直待在餐厅与几个头等舱乘客饮酒,直到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不止一个头等舱美国乘客看见他在那里饮酒,更有生还的英国水手克莱恩说:“瞭望员昏昏欲睡,船上其他指挥官和船员都喝得醉醺醺的。”

一些美国报纸强烈要求追究“事故责任”。4月18日《纽约时报》称:“这起灾难不是一句‘不谨慎’就能交代的,也不仅是‘轻率’,而是犯罪。我提出这个指控,内心颇为犹豫,但当史密斯船长在被警告前方航线布满最为可怕的危险时,他依然让船按原航线高速行驶,这就是犯罪。”4月20日《米尔沃基人报》登出美国犹太拉比赫希贝格的布道辞,谴责泰坦尼克号的拥有者和船上指挥者们“存心牺牲生命”,“让船以极快航速穿越那片布满冰山的海域,而船上救生设施又不敷用,这就是玩忽职守的犯罪”。参议员雷诺尔则在国会发言中指控泰坦尼克号船员“犯罪性的疏忽、有罪的屠杀”(4月20日《星期天卫士报》)。这些指控不仅危及英国保险业、航运业和造船业,还危及英国人长久以来自我建构的恪尽职守、勇敢刚毅、彬彬有礼的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