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研究:理论、方法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民意调查的历史

近代民意调查,是在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滋养下,得以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西方发达国家民意调查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很多学者作了介绍和研究。如,温淑春(2007)、陈月生(2007)等人以综述的形式对国外民意调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做了历时性的系统介绍;李莹(2007;2009)等人对国外政府对民意调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林竹(2007)等人对国外民意调查方法和技术对国内民意调查的借鉴价值进行研究;董海军、汤建军(2012)对国外民意调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国外民意调查的特点做了归纳。此外,台湾学者胡幼伟翻译的《解读民调》(Sheldon R. Gawiser ang G. Evans Witt著)和王石番著的《民意理论与实务》都对民意调查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比较细致的介绍,王石番还以民意调查在美国的发展为主要内容将民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萌芽期:1935年以前

1935年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民意调查研究所在美国成立,王石番将在此之前的这个阶段称为民意调查发展的萌芽期。

套用一句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评述心理学发展历史的经典话语,民意调查的发展也可以说具有“悠久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在人类社会早期以氏族为生存单位的原始社会中,就已存在民意调查的雏形,那时氏族成员常常以会议讨论和表决的方式决定事关氏族大局的事务。城邦制度下的希腊奴隶民主制则是古代社会重视民意调查的典范,这一时期的民意具有裁决一切的至尊地位,并且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直接的全民性民意调查。

19世纪初,美国少数地方报刊为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在总统选举之前举办具有明显“游戏性”和“趣味性”的民意调查,预测哪位候选人将赢得选举。这被称为“假投票”(straw vote,也有人译成“模拟投票”)。比如,1824年夏,为了预测选民对当时的4位总统竞选者——亚当斯、杰克逊、克劳福德和克莱的态度,美国《宾夕法尼亚人报》的记者对选民进行了调查并于同年7月24日发布了调查结果。假投票式的民意调查,多半是在报纸上印好调查单,并要求读者把圈选好的单子寄回报社(Bradburn and Sudman,1988:13),也有人进行假投票是通过将选单寄给各种名册上的人。此前,媒体一直依赖专家或政界人士的意见来预测谁能赢得选举,而此时,恐怕这些专家或政界人士在预测选举结果前也得先看看民调结果。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文学文摘》杂志。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时,《文学文摘》主办了规模空前的调查,将局部性民意测验推广到全国,并成功预言了总统选举的结果,从此民意调查就成了一种有影响的调查方法。此后,《文学文摘》成功地预测了1924年、1928年和1932年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这使其名声大振,成为美国民意调查的重要机构。

当然,早期的报刊民意调查所问的问题一般过于简单,问卷内容和顺序的重要性还未能提上议事日程。这类民意调查的过程大多草率,方法不够科学,而且往往忽略统计的基本原则。因此,这个时期的民意调查只能算是处于萌芽状态。

二 成长期:1935—1960年

随着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民意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社会的认同度也进入快速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盖洛普民意调查研究所的建立以及盖洛普民调战胜《文学文摘》取得对总统选举的准确预测。

1935年是民意调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盖洛普民意调查研究所宣告成立,并在10月份发布了第一篇民调报告。《幸福杂志》(Fortune)也于同年成立民调机构,并定期刊登民调报告,刊登的内容包括抽样、访问过程和其他调查要素。如果以1935年作为科学民意调查的起点,那用“短暂的历史”来概括其发展史是恰如其分的。

民调方法在科学性上的不断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盖洛普锐意探索民意调查的新方法,如摒弃过去调查样本越多越精确的观点,采用配额等比抽样,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人群的类别及状况,按各类人群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确定其在样本中应占的百分比,然后进行调查,从而使得一个相对较小的样本群能够比较科学地代表全国居民总体;放弃邮寄调查,采用面访法,提高了问卷回收率和填写质量等等。1936年罗斯福和兰登竞选总统时,《文学文摘》通过邮寄的方式发出模拟选票1000万张,回收237万张。而乔治·盖洛普的调查样本仅3000人,结果却战胜《文学文摘》,对这场大选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这主要归功于盖洛普采用了科学的抽样方法。盖洛普采用“分配法”,力求使调查对象在州、市、镇、村的大小、年龄、性别、社会阶层、人种等方面,能准确地代表美国的所有选民。

盖洛普的成功使民意调查走出了模拟选举的狭小范围,进入了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调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问题。1937年,《民意季刊》在普林斯顿大学问世。1940年,心理学教授坎特里尔(Hadly Cantril)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立民意研究室,探索民意调查技术,并编撰民意调查档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意调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各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1947年,美国民意研究会(AAPOR)和世界民意研究会(WAPOR)相继成立。自此,民意调查借助更科学的抽样方法、更高质量的数据采集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三 成熟期:1960年迄今

196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和尼克松各自聘请哈里斯(Louis Harris)和罗宾森(Claude Robinson)为民调顾问,为其提供选情分析,这是民意调查开始系统性地服务于总统竞选的重要年代。基于此,一些研究者(Bradburn and Sudman,1988:12-36)将1960年迄今的这个时期称为民意调查的成熟期。

20世纪60年代后,民意调查不仅成为西方国家各种竞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判断候选人知名度、选情和募集竞选资金的重要参考,而且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实施、检讨政策的常用工具。民意调查开始全面渗透到公共政策领域,民意调查主体开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电话调查技术的使用与改进,特别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民意调查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民调方法日新月异,新技术设备层出不穷。计算机辅助人员访问(computer-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简称CAPI)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调查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可有效保障受访者的隐私。近年来,研究者还研发出一套用计算机软件替代并提升传统纸笔访问调查(paper-and-pencil interviewing,简称PAPI)的工具,如同CATI之于电话调查那样,它可减少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非抽样误差。

美国是当代民意调查最发达的国家,但联邦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这有助于避免政府操纵民意。为了准确掌握民意动向,美国的政府机构、商业部门和民间团体都很注重民意调查,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又不致花费太大,美国的民调机构一般都把调查对象的人数限定在500—1000人。美国民众参与调查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据统计,1996年美国人口中曾经接受过民意调查的比例为35%,其中男性为32%,女性为38%。这说明美国民意调查业的发展有较好的公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