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研究:理论、方法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1972年德国传播学者诺埃勒·纽曼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观点,并于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书中给予全面的概括。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民意方面具有强大的效果,而民意形成的过程恰如“沉默的螺旋”。

为更好地理解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这里先阐述几个核心概念。

一 害怕孤立(fear of isolation)

社会集体会对那些背离社会规范和大多数观点的个体产生孤立甚至驱逐的威胁。心理学认为,“不被孤立”是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之一,绝大多数个体会因为害怕孤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人类的“害怕孤立”。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种需要都隐含着人类对孤立的恐惧。对于生理需要的满足,无论是依赖体力的原始社会还是“人定胜天”的现代社会,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没有他人的支持与配合,最基本的需要也不一定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满足。安全需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安全,不被孤立本身就是心理安全的重要体现。没有归属就没有爱,对于人类来说,从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所认可所接纳,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受人尊敬、满足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具体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所做的从众实验,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人类对不被孤立的强烈渴望。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跟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做出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的研究对象是自愿报名参加“视觉判断”实验的大学生,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每组有7名被试,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另一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平均有33%的人做出了从众的判断,有76%的人至少出现过一次从众的判断。

二 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

意见气候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的感知,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往往会形成关于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个体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

“意见气候”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诺埃勒·纽曼说,自己提出该理论的灵感来自她的一个学生。一天早晨她碰到一个戴有基民党徽章的女学生,而下午再碰到这个女学生时,她已将徽章取下,因为基民党的徽章很少有人佩戴,戴着这样一个徽章“太可怕了”。二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在塑造“意见气候”时起着巨大的作用。人们观察环境中的意见分布,主要依据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通常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呈现的意见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常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点,而与大众传媒不一致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予公开表达。

三 双重意见气候(dual climate of opinion)

在讨论媒体在沉默的螺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有一种情况即“双重意见气候”尤其值得关注。当大多数人对某个议题具有明确的立场,而人们所感知到的即将赢得或输掉这一争议的却是对立的群体,这就出现所谓的双重意见气候了。

以国外大选为例,假如大多数人支持候选人A,但由于新闻媒体报道的偏向使选民普遍感觉到大多数人支持的是候选人B,双重意见气候便形成了。这对沉默的螺旋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双重意见气候的结果,我们可能看到与真实民意分布相反的沉默的螺旋,也就是说反对候选人A而支持候选人B,这只是因为新闻媒体不准确地描述了意见气候,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表达真实意见的意愿,并加速了意见气候的螺旋过程以及反对候选人A这一意见的表达。

若要充分理解双重意见气候的含义,有必要简要考察一下诺埃勒·纽曼对媒体塑造民意过程的解释。诺埃勒·纽曼认为,双重意见气候的形成是因为媒体对矛盾议题的报道往往是兼容的、累积的(Noelle-Neumann,1973)。兼容是指不同的媒体往往以同质的方式描述争议的议题,它与诸如媒体内议程设置(McCombs,2004)或新闻波(Fishman,1978)这类概念是一致的,即新闻记者对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选择常常受到同行或精英媒体的影响,受到新闻记者解决未决情境问题的群体动态过程的影响(Donsbach,200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对一个议题的兼容报道可能加强媒体效应,因为它削弱了受众仅选择与其观点一致的媒体进行接触的可能性。然而,更重要的是,诺埃勒·纽曼认为媒体效应是累积的。因此,如果累积的媒体兼容信息流使公众对意见气候的知觉偏离了真实的民意分布,那么就会出现双重意见气候。

四 准统计感(quasi-statistical sense)

诺埃勒·纽曼将人感知外部信息的器官称为“准统计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它帮助个体感知周围哪些意见是流行或获得赞成的,哪些是不受欢迎或失去赞成的。每个人都具有“准统计感”(quasi-statistical sense),这种能力有助于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被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被强化或弱化。

个体的“准统计感”使他们能够估算社会中的意见气候,即人们支持或反对某一个议题的比例。这种准统计感觉可能是准确的,但并非总是如此。

五 先锋与中坚分子(avantgardes and hard cores)

大量研究表明,参照群体不仅可为人们评估意见气候提供重要的社会线索,而且可为那些与意见气候持不同意见的人提供保护性的环境。诺埃勒·纽曼(1984)将这类参照群体称为“先锋”和“中坚分子”。“中坚分子”是指那些坚持少数观点的人,即便沉默的螺旋表明他们的意见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先锋”对敌对意见气候的抵制可能基于他们强烈的信念系统,基于对所讨论的议题的强烈关注,或者基于强化其现存信念的参照群体。“中坚分子”坚持既有的立场,即便意见气候反对其立场,而“先锋”则追求新的、与众不同的观点,以此反抗占主导的意见气候和社会规范。由此可见,参照群体通过创造保护性的社会环境,为先锋者公开表达不同于多数意见的意见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从而对“先锋”和“中坚分子”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先锋”和“中坚分子”与阿希(Asch,1955,1965)的从众实验是一致的。在该实验研究中,如果房间里至少有一人对被试表示支持,那么愿意公开表达不同于群体多数人意见的被试比例就会显著增加。麦克唐纳和他的同事(McDonald,Glynn,Kim,& Ostman,2001)在其对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8年所做的Elimira研究(Lazarsfeld,Berelson,& Gaudet,1948)的二次分析中发现,事实上,中坚分子比样本中的其他被试对意见倾向的怀疑更少,这对诺埃勒·纽曼最初的理论观点提供了实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