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性与小学生习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中的停顿分析

通过习作视频,分析小学生记叙文习作中的停顿行为,并比较高、低习作水平者在各项停顿相关的习作过程参数上的不同。

一、研究目的、方法与过程

选取杭州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39人,智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1名被试由于习作过程的拍摄效果不理想,故被剔除。剩余有效的38名被试中,男生17人,女生22人。所有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0.84岁(SD=0.71)。以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的四次习作练习的平均分作为被试作文成绩的指标,所有被试的作文成绩的平均分为84.37分(SD=10.36)。结合语文教师的评价,所选择的38名被试的作文能力处于不同的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实验仪器:数码HD摄录一体机一台(同第一节)。

二、实验设计与过程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习作水平,分为高、低2个水平。

实验过程:被试进行30分钟的记叙文习作任务,习作题目为《心愿》。习作过程为个别施测,由摄录一体机全程记录。习作完毕后对被试的作文成绩进行评分。习作成绩评分标准和方法与研究一相同,并以3名评分者的平均评分作为最终的作文成绩。根据被试的作文成绩,把写作成绩在前27%的学生确定为高水平习作者,后27%的学生确定为低水平习作者。

实验数据预处理:通过INTERACT 9.0行为分析软件编码出所有停顿事件(汉字为最小单位)和修改事件,标记出长于1.5s的所有停顿事件,排除小于1.5s的停顿事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作文评分一致性

表2.10呈现了3名评分者对38名被试的作文评分的Kendall's W系数,作文六项目和总分上的一致性系数均在0.73以上,表明3名评分者的评分较为一致。

表2.10 三名评分者在作文六项目分及总分上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

2.停顿的微观分析

对停顿进行微观分析,以各语言单位为单位,分析单字间(词语内部、汉字中间,例如,“我”和“们”之间)、词语间(两个词语之间,例如,“保护”和“环境”之间)、分句间、句子间、段落间、标点处6类停顿在停顿时间上的差异,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见表2.11和图2.4。

表2.11 停顿的微观分析结果

图2.4 停顿的微观分析结果

以停顿时间为因变量,语言单位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12。词语界限的主效应显著,F(5,185)=39.34, p<0.001。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LSD),结果见表2.13。从单字、词语、分句、句子到段落,随着语言单位的增大,各语言界限处的停顿时间也逐渐变大,除了分句和句子间的停顿时间差异不显著外(p=0.132),其他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1)。标点处的停顿时间显著大于单字间和词语间的停顿时间(p<0.001; p=0.001),并显著小于分句、句子和段落间的停顿时间(p=0.007; p<0.001; p<0.001)。

表2.12 不同词语界限处停顿时间的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

表2.13 不同语言单位的语言界限处停顿时间的多重比较(LSD)结果

3.停顿的宏观分析

把每个被试的习作过程平均分成3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比较三个阶段中停顿出现频率以及停顿时间上的差异。表2.14、图2.5为三个阶段中每分钟的停顿时间、次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14 三个阶段中每分钟的停顿时间(s)和次数、平均每次的停顿时间(s)

图2.5 不同阶段中的停顿参数

以每阶段的每分钟停顿时间、每分钟停顿次数和每分钟平均停顿时间为因变量,以阶段类型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15。在每分钟的停顿时间上,阶段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74)=3.338, p=0.041,多重比较(LSD)的结果表明,前期的每分钟停顿时间显著长于后期的每分钟停顿时间(p=0.044);在每分钟的停顿次数上,阶段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2,74)=0.451, p=0.639;在每次平均停顿时间上,阶段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74)=5.610, p=0.005。多重比较(LSD)的结果表明,前期每次的平均停顿时间显著长于中期和后期(p=0.021; p=0.014)。

表2.15 三个阶段中停顿时间与平均停顿时间的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

进一步考察高、低习作水平者在停顿宏观数据上的差异。以每阶段的每分钟停顿时间、每分钟停顿次数和每次平均停顿时间为因变量,以习作水平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16。除了习作前期的每分钟停顿时间外,高、低习作水平被试在其他因变量上均没有显著(p=0.068; p=0.071; p=0.157; p=0.281; p=0.117; p=0.777; p=0.153; p=0.277)。高水平习作者习作前期的停顿时间显著短于低水平习作者(p=0.031)。

表2.16 高、低习作水平者的停顿宏观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SD)

4.高、低习作水平者习作过程参数的比较

研究分三方面统计习作过程参数:

①总参数,包括习作时间、字数、字数/分钟3个项目;

②停顿-执行周期参数:包括停顿总时间、停顿总次数、停顿时间、停顿百分比(停顿时间/写作时间)、每分钟停顿时间、每分钟停顿次数、运动执行时间E(总时间-停顿总时间-修改总时间)和执行期认知代价nn=P/E×10,表示每10s的运动执行期,写作者就需要停顿ns);

③修改参数:修改总时间、修改总次数、每分钟修改时间、每分钟修改次数。结果见表2.17。在总参数上,被试每分钟的产字量的平均数为23.66个;在停顿-执行参数上,平均每个被试有33.82%的时间用于停顿,平均每分钟就要停顿3.70次,平均每次的停顿时间为5.01s,执行期认知代价的平均数为5.55,表示每10s的运动执行期,写作者就需要停顿5.55s;在修改参数上,平均每次的修改时间为3.78s,平均每分钟要修改0.46次。

表2.17 习作过程参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高、低习作水平的两类被试在各项习作过程参数上的差异,结果见表2.18。两类被试在总参数的三个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p=0.952; p=0.232; p=0.304);在停顿-执行周期参数上,两类被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停顿百分比、每分钟停顿时间和执行期认知代价上,具体表现为:习作水平较低者的停顿百分比、每分钟的停顿时间、执行期认知代价均显著大于习作水平较高者(p=0.025; p=0.031; p=0.033);在修改参数上,习作低水平者的平均每次的修改时间显著短于习作高水平者(p=0.018)。

表2.18 高、低习作水平被试各习作过称参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SD)

四、讨论

1.停顿的微观与宏观分析

借鉴英语写作研究中的停顿分析法,分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考察各类停顿指标。

根据不同的语言单位,本研究中把停顿的微环境分为以下几类:单字间、词语间、分句间、句子间、段落间以及标点处。研究结果发现,语言单位较大的语言界限处,停顿的持续时间较长,单字间的平均停顿时间最短,只需0.71s,其次是词语间(1.28s)、分句间(2.83s)、句子间(3.70s),段落间的平均停顿时间最长,长达15.24s,标点处的停顿时间为1.88s,介于词语和分句的停顿时间之间。停顿是认知加工过程的信号,也反映了目标复杂程度的差异,因而比起分句和词语,句子和段落处的停顿指示了更高目标水平的计划过程,因此引发停顿的持续时间较长。在这些需高级语法参与的语言界限处,写作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用于计划和决定。同时,这表明在写作能力发展的初期,小学五年级学生作为习作初学者,就已经能清楚地意识到书面文字在语言学结构上的差异。

停顿的微观分析旨在考察不同语言单位处停顿的持续时间,进而反映出习作者在不同语言单位处投入的认知努力。而停顿的宏观分析则从写作过程的纵向角度出发,考察不同的习作阶段中停顿的分布情况。即在整个习作进程中,停顿什么时候出现?例如,停顿是在习作开始阶段的发生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还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习作进程中?本研究发现,在停顿的发生频率上,不同习作阶段上每分钟的停顿次数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在三个阶段中,停顿出现的频数是相似的。但在停顿的持续时间上,不同习作阶段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习作初期每1分钟的写作时间里,习作者就需要停顿20.21s,到了习作中期时,在1分钟的习作时间里的停顿时间减少到18.20s,到了习作后期,这一数据下降到16.50s。在每次的平均停顿时间上,也反映出相同的趋势:习作前期时,平均一次的停顿时间为6.25s,中期时每次的平均停顿时间为4.90s,到了后期结尾部分,每次的平均停顿时间下降到了4.50s。Leijten(2007)对英语计算机写作的研究也发现,平均停顿时间(超过1.5s的停顿)随着习作的进行而持续下降:开始阶段的平均停顿时间为9s,中间部分为7s,结尾部分下降到5s。在习作过程的初期,停顿持续时间较长,随着习作的进行,停顿逐渐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习作者对整个写作活动的安排,是习作策略的体现。习作初期往往是构思阶段,在该阶段中,习作者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所需的概念和想法,并对它们进行重新组织(Olive, Kellogg, & Piolat,2008),通过提纲策略、示意图等制定出可行的习作计划,以合理安排接下来的习作活动。计划的高认知需求造成了认知资源的过度负荷,因而在习作初期停顿时间会相对比较长。随着习作的进行,计划的程度有所下降,因而习作过程相对流畅。并且,对高、低水平习作者各项宏观参数的比较后发现,除了习作前期的停顿时间外,中期和后期的停顿时间和次数均没有显著差异,低习作水平者在习作前期的停顿时间较长,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低水平习作者计划能力的不足。

2.高、低习作水平者在习作过程参数上的差异

习作过程参数的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记叙文习作中,每分钟的产字量为23.66个,整个习作过程中,停顿时间占了33.82%,每一分钟内,需要停顿3.70次和18.26s,平均每次停顿的时间为5.01s,连续习作10s后,就需要停顿5.55s,另外,一分钟内需要修改0.46次和1.67s,平均每次的修改时间为3.78s。从这些过程参数中可知,小学生在记叙文习作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于停顿状态,在这些停顿中,习作者对如何完成后续的习作任务进行计划和构思,也可能在进行转换和修改等相关习作活动。另外,修改出现的概率较低,持续时间也较短,说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修改意识不强。Alves、Castro、Sousa和Strömqvist(2007)考察了21名大学生英语计算机写作中的相关参数,得出的结论是,习作中停顿期占46%,每分钟的产字量为12.2个,认知负荷代价为5.8s。在停顿百分比和每分钟的产字量上,与本研究有一定的差异,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Alves等人的研究考察的是计算机英语习作,习作速度容易受到被试打字技能的影响,直接的书写速度一般快于打字速度;第二,Alves等人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习作初学者。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高于小学生,在写作深度和难度上也更胜一筹,因而,大学生在写作中可能需要更多的停顿时间用于深层次的计划、转换以及更为全局性的修改。

进一步比较高、低水平习作者在写作过程参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低水平习作者在习作过程中表现出更多、更长的停顿。高水平习作者由于习作技能相对成熟,具有较强的在习作过程中管理和协调各种认知资源的能力,因而他们在运动执行时更容易进行其他平行加工,停顿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低水平习作者由于无法同时操作多种写作认知加工,不得不在停顿期完成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这样就使得习作过程频繁中断,停顿期较长。本研究的结果也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修改时间和频次都较少,高水平习作者的修改时间相对长于习作水平较差者。修改过程是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儿童或不熟练的习作者常常不愿修改(黄洁华,莫雷,2001)。这可能是因为修改过程包括发现、诊断和改正三部分,同时还依赖于阅读理解(Fitzgerald,1987),因而需要习作者具备一定的对文字理解、监控的能力,并且要求较多认知资源的参与。

五、结论

(1)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中,语言单位较大的语言界限处,停顿的持续时间较长。

(2)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写作初期的停顿时间较长,随着写作的进行,停顿时间逐渐减少,并且在写作前期,低水平写作者的停顿时间显著长于高水平写作者。

(3)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停顿和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停顿时间占据了整个写作过程的很大一部分(33.82%),每一分钟需要停顿3.70次和18.26s,连续写作10s后,就需要停顿5.55s;在修改方面,每一分钟需要修改0.46次和1.67s,平均每次的修改时间为3.78s。

(4)写作水平较低者的停顿百分比、每分钟的停顿时间、执行期认知代价均显著大于写作水平较高者;在修改参数上,低水平写作者平均每次的修改时间显著短于高水平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