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与中医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脑卒中疾病的概述

第一节 脑卒中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一、脑卒中疾病的概念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破裂而损伤脑组织的急性血管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例,患者年龄集中于40岁以上,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

二、脑卒中疾病的分型分类

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ICS)和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e cerebral stroke,HCS)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多,占脑卒中总发病人数的70%~80%;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人数占10%~15%,但病情较缺血性脑卒中凶险,具有更高的致死率。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及分型和分类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分歧,学界曾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这一病理名词来描述。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研究者发现病理改变和临床实际并不完全相符,提出以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代替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进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事件。它包含四个亚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eversible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RIND)、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和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除TIA外所有亚型均有脑梗死表现。

国际上缺血性脑卒的主流分类方法主要有TOAST分型法和OSCP分型法两种。1993年由美国的Adams等提出的TOAST分型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型——大动脉病变、小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型、其他少见原因型、不明原因型。2007年韩国学者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良,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替代原来的大血管病变,使分型结果更加准确[2]。OSCP分型法由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研究团队提出[3],将缺血性脑卒中大致归类为四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s,LACI)、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以及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用该方法确定亚型较为倚重专科医生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具有快捷、简便、重复性好的优点[4]

近些年来由我国神经专科医生根据临床实际和传统的TOAST分型提出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综合考虑了我国脑卒中患者的病因、病机、诊断,分为五大类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穿支动脉梗死、其他病因型以及隐源性梗死型[5,6]

(二)出血脑卒中的概念和分型分类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inner cerebral hemorrhage,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严重的脑血管疾病。ICH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与SAH相比脑出血的死亡率更高,且会遗留更严重的残疾[7]。2012年,由Meretoja提出的SMASH-U病因学分类法将ICH分为六类:血管结构病变型、药物影响型(发病前3天使用过华法林、全剂量肝素,或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淀粉样血管病型、系统性或其他疾病型、高血压型、不明原因型[8]。国内主流观点将SAH分为颅内动脉瘤型、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型、脑血管畸形型和其他原因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