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村镇土地再开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土地再开发的发生时机:产业升级与城市化阶段理论

一、产业升级理论

区域产业升级,是指特定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变的过程。这里所述的产业结构提升既包含了不同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相对比重变化,也包含了工业部门内部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低劳动生产率向高劳动生产率、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林涛,谭文柱,2007)。

从不同产业部门相对比例变化引发的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代表理论主要包括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以及霍夫曼定理等。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认为,随着国家内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资本和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化,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呈现第一产业占比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的态势。库兹涅茨基于配第·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归纳总结了三次产业在不同变动阶段的相对比重数值。此外,他发现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而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则大幅上升。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产业升级中先以第一产业作为主导,之后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演化的过程。之后的学者将关注点放在第二产业,对二产主导的经济结构内部演化规律做了进一步细化。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工业化阶段和类型》中第一次提出霍夫曼定理:伴随着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通过计算消费品净产值和资本品净产值比值得出的霍夫曼系数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下降(汤庆园,2014)。也就是说,产业升级会引发第二产业内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相对比例的变动,令消费品逐渐被资本品所取代,形成以高加工度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产业内升级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雁行理论以及劳动地域分工等理论为代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弗农依据技术差距理论提出。他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即发达国家开发并生产新产品,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向欠发达国家出口。随着生产技术的扩散普及,产品进口国拥有生产能力,并借助生产成本的优势开始同类产品生产,开始对外出口,发达国家转而开发更新产品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日本学者赤松要结合东亚发展奇迹提出了雁行理论。他发现,当发达国家率先发展的某一产业技术趋于成熟时,生产要素和成本条件也会发生变化(林涛,谭文柱,2007)。依据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和政策优势会削弱发达国家本国生产对应成熟产品的竞争力,在技术扩散的背景下,产品生产环节将逐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发达国家则仍会保留价值较高的研发环节,会据此实现产业升级,转而生产资本密集度、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

因此,产业升级意味着产业内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应中国发展现状,无论从产业间层面还是产业内层面来看,为了更好地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塑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商品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地位,各区域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不仅如此,诸如“全球化带来信息交流成本和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度和重要性不断提升的制度变革;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市场萎缩,而中国内需依旧强劲的市场潜力”等一系列国际背景也为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绝佳的时机。土地是承载产业活动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努力把握国际变化和国内现状,通过土地再开发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内部资本、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升级势在必行,且面临巨大机遇。

二、城市化阶段理论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具体表现为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动。

(一)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通过研究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轨迹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他将城市化进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城市化率一般在30%以下;第二个阶段为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大概位于30%~70%的区间之内;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成熟稳定阶段,城市化进程逐渐完成,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止,城市化水平较高,多已超过70%。

(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带动该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

城市化第一阶段,生产率较低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刚刚起步,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规模较小。

城市化第二阶段,随着工业化基础的逐步建立和巩固,地区经济实力有长足进步,城市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增长的规模和速度都明显超过第一阶段。技术进步促发的农业生产率提高也为非农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产品、劳动力和剩余资本,为二产、三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化第三阶段,粗放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工业化、城镇化深度发展的需求,资金和技术的作用变得愈加重要。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规模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工业升级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流向第三产业,令城市内部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

法国经济学家福拉斯蒂埃将上述规律做了进一步概括,他将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同城市化三个阶段进行对应,认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第一产业的比重将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会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一直稳步上升。

(三)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各类用地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呈现的不同特征

在第一产业占最大比重的前工业化阶段,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占地比重很小。随着工业化加速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没有新农用地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农业用地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工商业用地规模则会不断扩大。直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用地的增长逐渐趋缓,而服务业的持续增长会带来交通、居住、旅游等服务业用地的刚性需求,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成熟阶段的主要土地需求方。可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逐步走向成熟,生产要素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演化。产业结构的演进会进一步引发土地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带来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改变。然而,由于市场机制和政策的不完善和沉没成本的存在,产业结构调整在某些时候并不能与城市发展规划同步,落后产能无法完全依靠市场力量进行淘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转轨的重要阶段,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产业升级和土地集约利用,有必要适当采取行政手段与市场力量结合的方式,以土地再开发为途径进行产业置换和重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