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医师传略
陈大年(1900—1975年),沪上名医陈筱宝次子,海派陈氏妇科承上启下的重要代表人物。
大年先生自垂髫之年就跟随父亲学习国学和医学。1913年从中法学堂毕业后随父侍诊,后受业于名医苏列侯。1925年出师后,在上海城内三牌楼开业行医,病家日盈门庭。“八一三”抗战时期,转移到法租界巨鹿路执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医师、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组组长、附属龙华医院妇科主任,1958年始历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妇科分组副组长、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
家学渊源,一门三杰
大年先生是海派陈氏妇科流派第三代传人。
陈氏妇科缘起清朝咸丰年间御医陈耀宗。陈老先生于1851年32岁时进宫,40多岁致仕迁居上海浦东行医,故世称“浦东陈家”。陈老先生教子学医和行医要求甚高,有一次,发觉筱宝公的思想开小差,他气愤地将竹竿不住地往地上戳顿,说:“你这样不学好,将来是要害人的,我也不能再往下教了”;又有一次,发觉筱宝公开错了一味药,认为错误比较严重,就说:“这个病人家在哪里,明天你陪我去一次。”第二天,陈老先生在筱宝公的陪同下到病人的家里,亲自讯问病情、诊脉,并重拟处方。陈老先生认真严谨的治学和诊病态度伴随着知识传授,犹如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滋润、浇灌了筱宝公的成长,筱宝公也一生律己、律子甚严,形成陈氏一派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医技。
筱宝公23岁失怙,拜沪上妇科名医诸香泉为义父,并侍诊学习,得到诸香泉妇科真传。30岁时意外地得到宋代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筱宝公爱不释手,苦心研读,并且触类旁通,结合学习清代傅青主、叶天士、徐灵胎等医家的妇科医著,兼收并蓄,形成陈氏妇科学术体系的雏形。筱宝公将基础理论与经验良方进行归类整理和实践运用,著成《陈氏医案》《医事散记》等,并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受到病人与同道的赞许和推重,名重当时,成为医林一杰,陈氏妇科也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筱宝公膝下二男,长子盘根,次子大年,承担着继承家业的责任。盘根和大年自幼就跟随筱宝公学习中国文化和医学知识。两位先生都是白天抄方,从父学医,晚间攻读医书,一刻不离父亲,都得到其父真传。
两个儿子到了而立之年后,筱宝、盘根、大年父子三人便在家中坐诊,老宅门口常排着长龙般的队伍,每天门诊量经常可达三百来号,沪上大街小巷无人不知陈家父子三人,人们便称他们三人为陈氏“一门三杰”。
“三德”为宗,精诚济世
大年先生医德高尚,遵循祖上传下的“三德为宗”,救死扶伤。“三德”是“心德”“口德”“行为德”,为陈氏妇科行医准则。
“心德”是做医生一定要心地纯正,心术不正就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越轨、少德的事就会发生;“口德”是在言语上要顾及病患的处境、心境,譬解宽慰、开导病人,对穷苦人,不应出语冷淡伤害作践,而对于有家庭矛盾的病患,要语出安慰,促进和好;“行为德”是要善待别人,洁身自好,行为举止不能有越轨之处,不能要不义之财。
大年先生善解人意,临诊时经常谈笑风生,使那些忧郁寡欢的病人心情舒畅,所以到大年先生这里看病是一件愉快的事。曾经有一位婚后多年未育的年轻女子,由一位老太陪同前来就医。陈大年诊脉后问,她心中有何不快?患者瞥了一眼老太太,两目下视,默默地摇了摇头。陈大年即大声说:“你脉象弦紧,左关尤甚,必有不顺心之事,月经由是不调,如何生得小孩?男婚女嫁,结为夫妇,应当相互爱惜;婆媳如同母女,都是过来之人,更应相互体贴。心情舒畅,月事一调,自然生育有望。”开了处方交给病人,并叮嘱:“心情要愉快,再服此药,必有效果。”只见患者眼含泪花,称谢告辞,老太太也是诺诺连声而去。她们走后,陈大年告诉学生,这位老太太对病人虽然关切,但并不亲昵,所以一定是婆母。自己说的这番话,一来媳妇觉得医生知道自己苦衷,为自己说了话,心情自会舒畅,而婆婆因见医生“脉里搭得出”,今后也会收敛些。为受气的小媳妇说说公道话,不但治病,还可以缓解家庭矛盾,这种关心爱护,宽慰、开导病人的医德医风是大年先生最为高尚的地方。
自由执业时期的大年先生,不开药店,也不坐堂,因为当时有的医生在药店当堂医拿回扣(当时的堂医,一副药方堂医与老板三七分成),也有人自制丸散膏丹,大称有奇效,高价出售,骗取病家,先生认为不能做此类有损病人利益的事情,所以只在自己诊室执业。
大年先生行医,“吾尽吾心”,以“心德”“口德”“行为德”要求自己,精诚济世,一心为民众服务,尽心解除众多病患的病痛。
兼收并蓄,学贯中西
大年先生求学的中法学堂是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开设的法语学校,先生自幼年就开始接触了西方文化,每天回到家里再由父亲筱宝公亲自教授国学和中医知识。大年先生西化的学习经历使先生的思想开放活跃,乐于接受和吸收新事物,也使他后来进入到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龙华医院工作后,非常容易地接受西医妇科学的诊病思路,并且加入到研究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类妇科疾病的队伍中来。
大年先生从父学医,每天白天抄方,晚间攻读医书,好学不倦。期间,他又师从父亲好友、儒医苏列候学习内、妇科,这一学医过程对他学术思想的成长非常有益,使他的眼光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户。多渠道、多途径的学习,让他学贯中西医,具备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集思广益的智慧和胸襟,而且大年先生乐观向上、广交朋友的品质也可能与这些学习经历不无关系。
传承创新,精益求精
大年先生在妇科方面颇有建树,尤其对月经病、不孕症、产后病得心应手;还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宫外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脱垂等病,均获良效。
先生推崇陈素庵、王肯堂、傅青主和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兼收并蓄,尤其对明代陈文昭所著的《陈素庵妇科补解》十分推崇,有很深的研究,多次和自己学生陈惠林、王大增等谈论、讲解此书。
大年先生在学术上继承了父亲学术理念和临证经验,特别是筱宝公总结的妇科三要:即“病人以元气为本”“妇科以调治血分为要旨”“妇人杂病以调肝为中心”。先生集多年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的诊病特色,进一步丰满陈氏妇科的学术思想。比如,大年先生非常重视辨证求因,主张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特别强调望诊,尤重察目,对舌苔的望诊也颇有研究,撰有《舌苔学讲稿》。再如,大年先生用药细腻轻灵,曲尽奥妙,灵活善变;这点也是先生与兄长盘根先生最大的不同之处,盘根先生用药大胆,下药量重,绝不手软。
大年先生曾应广慈医院妇科刘德傅教授邀请去会诊。一位三十多岁的刘女士血崩不止已二十余日,刘教授告诉大年先生:“所有的西医手段均已用上,中药也吃了许多,但仍无效,最坏结果就只能全子宫切除了。”先生念其年轻,不舍其切除子宫,因此非常仔细地翻阅病历。发现几乎所有止血方药均已用过,而西医检查并没有发现特殊情况,病人因血崩日久,面色口唇苍白无华,神志困倦,四末欠温,舌淡苔薄,但脉象显大,是出血尚在继续之兆;问及大便,病患诉已有十余日未解,大年先生便认为这是辨证的要点,其出血不止为下焦结热,釜底火旺,致血热妄行。看了前面也有清热凉血的方子是对症治疗,但是扬汤止沸如何有用?应该急当釜底抽薪,先生投以大剂生大黄为主清泄内火,次日,大便通畅,血崩果然渐渐止住。可见大年先生临床辨证之精确与用药之胆识。
大年先生还和学生王大增教授一起为计划生育做了很多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一些绝育、避孕单方进行实验或临床研究,付出无数艰辛。比如,为弄清“蚕蜕子”的避孕作用,他们亲自去无锡养蚕场;为了证明“茶子油煎水银”的绝育效果,就在大年先生自家花园里操作,将煎成的海绵状物喂小鼠,全不顾有毒气体的危害。后来王大增教授等人继续做了七十多种复方与单味药的删选实验,成为上海最早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单位。
承上启下,桃李满园
大年先生放弃私人开业,进入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担任妇科教研室主任和上海龙华医院担任妇科主任,是陈氏妇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海派陈氏妇科的绝技通过大年先生的无私奉献,展现在众人面前,启蒙了众多的中医学子,造福了更多的患病女性。
大年先生把陈氏妇科的学术思想、自己多年积累的临证经验和有效方药进行整理和编撰,整合现代医学生殖内分泌的病理特点,重新认识妇科月经病、痛经、不孕症、带下病、产后病等,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中医药防治妇科疾病的理论学说和辨治方案,发展了陈氏有效验方八制香附丸、香草汤、黑蒲黄散、求嗣方、乌药汤、桑翘汤等,大大提高了龙华医院妇科诊治疾病的能力。
大年先生不仅传承和发展了陈氏妇科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技能,还组建了的龙华医院妇科学科小组,编写了大量中医妇科学授课讲义,还带教、传授自己领悟的医学心得,培养了第四代传人陈惠林、王大增、李国维、李祥云教授等,如今大年先生的弟子们也已经学生盈门,可谓是“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