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医论医话
一、治病强调保护元气,“适事为故”
陈氏认为“病人以元气为本”,即保存病人元气充沛,人体自能调节去病。徐灵胎的“元气存亡论”云“气为血帅”,因此,治病应以不损伤元气为主。如若疾病可以缓和调治者,不可急切图功,轻投峻烈之药以伤正;如若疾病必须攻泻取效者,亦须寓补于功,配合补益之品以扶正,“总以不损伤元气为主,维护元气为先”。比如在调经中,由于七情郁结,六淫外烁,导致冲任失调所致的经行失序,治法多用疏调气机,即使瘀阻经络,经闭不行,亦不宜快利破气,盖因“峻药虽能取效于一时,但元气暗损,使祸患潜伏”。再如“有因风冷寒湿而致血滞者,当温经散寒,行滞去瘀,但过于辛热则血热妄行,上为吐血,下为崩败,暴下之患,损伤阴血,而遂难治”。因此,治疗疾病时,需要时时顾虑勿伤及元气。
那么,怎样才能既不损元气,又治愈疾病,如此恰到好处呢?简而言之,是“适事为故”。“适事为故”的含义,在李中梓《内经知要》中有明确的注释:“适事为故,犹云中病为度,适可而止,毋太过以伤正,毋不及以留邪也”,即治疗疾病“中病为度,适可而止”的“致中和”思想。
要在临证时贯彻“适事为故”,首先要仔细分析每个患者身上动态的“事”的不同,深入理解其辨证和病机,并且“知常达变”;其次,医者在治疗中对用药时间、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等因素的把握,既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以“中病即止”为标准判断药力;再次,在疾病的预防、养生等各个方面,都要“驱邪不伤正”“以平为期”,方才是完整的“适事为故”的思想内涵。
据此,陈氏提出妇科疾病的调治重在血分,调治血分以养血和血为主,并对于“枯者滋之,瘀者行之,逆者顺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治疗原则,进一步提出“滋血宜取滋畅,行瘀亦取和化,顺气应取既达,清不可寒凉,温不宜辛燥”,界定了“滋血”“行瘀”“顺气”等治则的度为“滋畅”“和化”“既达”等,以期达到祛邪不伤正、恰到好处的疗效。
在大年先生的临证医案中,可以看到他遣方用药遵从固护元气的理念,对患者用药上都尽量避免峻药破气之品,做到适可而止,病情不重,不属急病时药性都要以和为本。
他以为保存元气充沛,人体自能调节去病,故认为“气为血帅”之论,对于妇科疾病起着临证主导意义。
二、调经重视气药配合
陈氏在调经方面注重气药的应用,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补气药的应用,二为理气药的应用。
“气为血帅”,尊“病人以元气为本”要旨,在调治月经病时须时时顾护正气。特别是在崩漏的诊治中,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以为护持。若不急补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遂生,而无形之气,必至尽散,此所以不先补其血而先补气也”。陈氏治疗崩漏,首先投以黑蒲黄散塞流止血,此时凡见气随血脱,脉见虚象、面色白、神疲无力的症状,就会以独参汤加童便配伍,人参味甘,大补气血、止渴生津、调营养卫,童便引药入肾,固纳肾气,全方调经与补益兼施,达到固摄气血之功。后续的澄源、复旧更是时时考虑加用补气药物。
调经时,根据症状需求,须要加入理气药。女子月经失调,治疗奇经八脉固为常法,但调肝也至关重要,尤对中年妇女,调经必疏肝,疏肝必须理气。陈氏认为调经气药宜用行气开郁之品,切忌破气以伤正气。因女子为阴柔之体,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女子卵子成熟和排出。若肝血充盈,肝气调达舒畅,则肝血下注冲任二脉,使卵泡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按期排出,女子得以受孕或月经来潮;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血脉不畅,则排卵障碍,经血失常,难以受孕。另外,肝主疏泄对情志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之疏泄调畅,则心情舒畅;肝失疏泄,则心情抑郁。病患除月经失调外,还症见胸胁胀痛或隐痛,走窜不定,疼痛引及肩胸等处,伴有胸闷,嗳气,情绪易波动,苔薄白,脉弦或弦细等,此时可予八制香附丸疏肝理气,养血活血,祛痰除湿法治疗。
八制香附丸出自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由香附、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红花、川连、半夏、秦艽、丹皮、青皮组成,经过八制为丸。本方以香附为君畅肝之郁,疏肝之气,在辛香理气中掺以调肝凉血之品,符合陈氏“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顺则血顺,调经适宜理气,不可破气的原则,临床化裁应用每获良效。
三、不孕首辨任脉通调与否
肾主藏精而为生殖之本,肾精盛、肾气足则生殖功能旺盛。
海派陈氏妇科认为受孕的机理是肾气充盛,任脉通畅,太冲脉盛,月事以时而下之后,两精相搏方才能受孕;而不孕症的病因与肾中精气盛衰及任脉的通畅与否有很大关系。
临床常见不孕症有虚实两种类型。虚者乃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八脉空虚所致,治当补之,常用药物中温养肾阳的有鹿角、巴戟肉、仙灵脾、紫石英、益智仁、菟丝子;益气养血的有党参、生黄芪、熟地、白芍、白术、当归;调摄冲任的有茺蔚子、艾叶、月季花、玫瑰花、赤砂糖;方药以五子衍宗丸、四物汤、艾附暖宫丸、毓麟珠等化裁。实者乃肝气郁滞、痰湿阻滞所致,治宜疏肝解郁、疏调气机、燥湿化痰以通之,常用药物如醋炒柴胡、制香附、苏梗、枳壳、茯苓、米仁、茅术、制半夏之类;方药以九制香附丸、苍附导痰汤等化裁。
不孕症诊治中,在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男子精血宜闭,不可损漏,女子经血宜行,不可壅滞。而导致任脉阻滞的原因众多,如经期产后调理不当、卫生不良,或经期同房,或宫腔手术操作消毒不严,或体质虚弱,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均会阻滞气血,瘀滞胞络,导致任脉不通,无以摄精成孕;而长期不孕,情怀不舒,肝气失疏,气机郁滞,气滞脉涩,又加重任脉不通的病机;又有久病不愈,日久入络,凝滞气血,阻于胞中,或痰瘀互结,留滞经络,阻塞胞脉,如此因果交织,引起冲任失调、任脉不通而不能摄精受孕。
基于上述的病因病机认识,大年先生在治疗不孕症之时,首先在经期运用求嗣方试探任脉通调与否。求嗣方是由香草汤衍化而来的验方,经来时服用后有肠鸣矢气或便泄者,表示内有动气,生育有望,反之生育艰难。
求嗣方由当归、川芎、泽兰、红花、牛膝、香附、艾叶、丹参、川断、益母草、月月红、赤砂糖组成,经来服用,有祛瘀生新,疏调冲任二脉气机的作用。对于内生殖系统的功能不利,冲任失调所引起的妇科病,可以促进盆腔内血液循环,通调瘀滞。方中月季花配合赤砂糖助行药力,专调冲任二脉之气血,使无瘀血停滞之患,冲任调和则能摄精受孕。
四、治癥瘕当顾护胃气
中医对癥瘕积聚的成因和治法早有记载。综合诸家之说,本病的形成是由于饮食起居失常,风寒湿外侵、正邪相搏、正气虚损或内伤七情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恶血留而不泻所致,尤其在月经期或产褥期护理不当,更易致病。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更明确指出:“肚腹结块,必有有形之血”,说明腹内肿块多由血瘀所致,所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畅”之法就成为后世诸家治疗子宫肌瘤的基本大法。
子宫肌瘤属顽疾、痼疾,绝非数剂能取效。攻伐之品长期和较大剂量地使用,恐伤及脾胃,大年先生在治疗癥瘕之时,强调用药时需要注意顾护胃气,盖在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充足,则气血生化有源,正气旺盛,方能祛除外邪。所以大年先生认为癥瘕治病除活血破瘀外,同时还需养胃护胃、兼顾正气的鼓舞。
比如三棱、莪术是治疗癥瘕的常用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三棱、莪术性皆温,为化瘀血之要药”,更有不少文献对三棱、莪术的消肌瘤作用给予肯定。但是,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剂终属攻伐之品,久用实有耗散气血之弊,以致气血亏损;久用亦伤及胃气,因胃气之强弱与饮食之多少有关,胃气不充则纳谷不思,造成元气暗损;而正气不充又会加重邪气瘀血趁虚阻滞冲任,加重病情。故而治疗癥瘕疾病时,除投以活血行气、软坚散结之品以外,应加炒白术、焦山楂、焦六曲、炒谷麦芽、鸡内金等健脾开胃消食之品,以达固护胃气、攻补兼施、寓攻于补、以缓图功的目的。
五、通调月经以“调”为要
大年先生治疗月经不调,特别注重“调”字,认为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过多、过少或闭经等,都是冲任失调所致,治疗时宜和营养血,疏调气机,使脏腑功能正常,冲任得以通盛,经水自畅。
所谓调者,使之和而无过、无不及的意思。月经不调有量多或少、先期后期、淋漓不止或瘀滞不通诸端,治疗当“有余者通,不足者补”,通乃去其闭塞损积之瘀,达到旧血去,新血生;补则培其脾肾,使新血渐生而不枯闭,故曰调也。
具体诊治须以辨证为纲,对虚者补而调之,热者清而调之,寒者温而调之,瘀者行而调之。冲海虚弱所致者,大年先生用温养肝肾法以治其本,使肝肾得健,冲任充盛,则月事按期而行,多投以鹿角霜、菟丝子、补骨脂、熟地、巴戟肉等;气营两虚,肝郁气滞的虚实夹杂证,用调气和营法,多以四物汤加鸡血藤、丹参等养血和营调经,并参以香附、陈皮等调其气机;血热者有冲海有热与肝胆气火内盛之区别,故治疗上有清热调经和养营平肝正经之别,通常大年先生用生地、黄柏、丹皮、秦艽、青蒿梗以养营清热,用柴胡、山栀、白芍、香附等以平肝正经;感寒以致经闭者,则治以温经散寒为主,以肉桂、香附之祛寒祛瘀,行气开郁,并须配合健脾和胃、调气和血之品,再视病人体质有余不足及症状轻重等,配入其他药物;有瘀血内阻者、或病因病情错综复杂者,大年先生以香草汤主方随症加减以养血活血、行气化滞,如见体质坚实而兼有腹痞、腹痛拒按者,可加牛膝、莪术、红花等行气化瘀。
月经不调的总体治疗以“平调”为期,切忌过用剋伐之品。尤其对于闭经患者,非不得已,不可多用峻烈逐瘀的药,如干漆、虫等,倘过分使用苦寒辛热、或攻击刺激的药,反会伤害人体脏腑机能而加重症情。
六、益气养血慎防损胎
大年先生认为凡有胎者,贵冲任旺盛,元气充足,以保无虞,分娩顺利;若气血不充,冲任脉虚,则经水延期,难以孕育,即或得孕,亦多胎孕不实,重者损堕。而妊娠胎漏、胎动不安,或因气血虚弱,冲任亏虚,摄纳无权;或脏腑有火,血分有热,热伤冲任;或因房事过度、误服药物、跌扑外伤等内伤冲任,致冲任两经气虚,肾脉无力系胎所致。因此,大年先生治疗妊娠病,务必益气养血,以安为要;即或有病,用药以不碍胎为原则,避免使用温热、破气破血、通行滑利之品,以防伤损胎元。
先兆流产的治法以补肾为主,同时,胎儿之生长发育,又赖母体气血之充沛,因此往往脾肾同治之,常以“所以载丸”为主方化裁。“所以载丸”出自陈修园《女科要旨》,由党参、白术、茯苓、杜仲、桑寄生、糯米、红枣组成。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白术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安胎;茯苓健脾宁心,益气升举;杜仲和桑寄生均是归肝、肾经,具补肝肾、安胎元之功;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糯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并具有黏性,能助养胎元。诸药合用,正是体现了陈氏妇科治疗妊娠病“益气养血,以安为要”的学术思想。
海派陈氏妇科有一张食疗安胎方:人参鸽子蛋安胎方,是祖父耀宗先生清末宫廷食疗验方,大年先生常以此益养气血、固本安胎。这张方子由少量野山人参、新鲜鸽蛋、新鲜糯米三者烹制而成,方中鸽蛋味甘、咸、性平、具有补肝肾、益精气的功效;糯米补中益气安胎、养胃健脾;野山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圣药,方中少量野山参应能起到补益元气、固本安胎、益气培元的效果;将少量的野山人参细磨成粉后注入鸽蛋内与糯米同蒸,三者配伍可以益精补血、固本安胎,针对妊娠期出现先兆流产或具有胎气不固、气血亏虚、有胎损隐患的孕妇有良好的保胎效果;也可以在孕期作为食补,起到滋养胎儿先天、充养胎儿的脑髓等养胎之效。
七、产后宜补虚祛瘀温化
由于产时的创伤与出血,以致产后气血津液虚损,加之将息失宜,调摄失当,易致产后诸疾。大年先生认为妇人产后多血瘀、寒凝、血虚。辨治之时,当依据《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三审”为原则: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恶露有无停滞;二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大年先生认为妇人产后多血瘀、寒凝、血虚。盖因产后百脉空虚,起居不慎,寒邪易乘虚侵入胞宫、胞脉,血为寒凝,而致瘀血内阻;或产后肝血不足,肝失疏泄,郁而不达,气滞血瘀;或胞衣残留,冲任不畅,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故产后又多血瘀。
考虑产后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大年先生对产后病的诊治一方面随时顾护气血,另一方面温化瘀滞。
在治疗上应遵从“元气为本,攻邪不伤正”的原则。临证考虑产后之虚,当注重养血、和血、顾护元气,一则不可急功近利,活血药起始剂量宜轻;二则祛瘀同时勿忘扶正,方中常加入健脾和胃药以扶益胃气,胃气充则正气复;三则补虚勿忘入温药,考虑妇人分娩时失血耗气,寒邪易乘虚而入,凝滞血脉,故宜取温化之品以达散寒气、助血运的目的;四则中病即止,凡瘀血内阻之证已减,化瘀伤气类药则须停,以防继用动血之品耗伤气血。
在选方用药上,大年先生采取产后宜温的总则,用药须补虚不致滞邪,攻邪不致伤正;补虚不忘化瘀,化瘀不宜过于耗散气血,清热不宜过于苦寒,解表不宜过于发汗,消导必兼扶脾。大年先生多选用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诸疾,且以此方作为产后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常规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