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金融业态下的动产押物监管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物联网技术对国内金融业的影响

正如第一节所述,金融的核心支撑是信用体系,而物联网技术及相关产品变革了金融领域原有的信用体系,建立了客观信用体系,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降低了虚拟经济的风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国内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动产融资难的问题。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的过渡,物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的结合,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2016年国际物联网金融高峰论坛上,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所做的报告《物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产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及相关案例,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然而,2013年以来,非法吸金、平台展期、平台争议、限制提现、暂停运营、平台失联、平台清盘、经侦介入、老板“跑路”、平台倒闭等P2P事件频发,搜索平台被追责、消费者维权无门的“网贷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深圳、济南、北京、上海、长沙、株洲、怀化等1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网贷退出指引”。“退而不清成常态、如期还款是难点”的P2P现状,使互联网金融的热度不断被消解。那么,作为“下一个风口”的物联网及方兴未艾的物联网信息革命,究竟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物联网对国内银行业务的影响

2016年10月的银通智略报告显示:物联网对国内的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建议商业银行依托物联网技术,变革银行的信用体系、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效能及改善客户体验。具体来说,物联网对银行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从主观信用走向客观信用模式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是通过调研来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和财务情况进而进行信用评级。由于缺乏对实体企业的有效掌控,放贷风险较高。在物联网时代,银行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帮助银行实时动态掌控贷款企业的全部运营过程,包括采购渠道、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和用户使用情况,可据此及时调整贷款进度和额度,帮助银行开展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预警,降低违约风险,提高风控水平,为银行建立起更为客观的信用体系,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2. 开启感知支付新时代

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和近场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兴起。以后在支付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感知消费者的周边环境和自身的状态,以确保资金和人身安全,还可以将支付行为与企业运营状态、个人健康、家庭情况的动态变化相关联,动态调整支付额度,控制银行的风险。

3. 降低动产质押风险

传统的物流信息化的管理,是一种被动的静态的方式,存在极大的风险。物联网可实现对动产无遗漏环节的监管,大大降低动产质押的风险。物联网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通过全过程、全环节监控,解决仓单重复质押等一系列动产监管中的问题。

(二)物联网金融在银行的应用现状

中国民生银行党委委员石杰提出:物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主要有三个关键词,即温度、深度和广度。首先,物联网为银行提供了有“温度”的过程价值数据。借助物联网提供的有“温度”的,即实时的、有价值的、全流程的数据,可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同时,物联网给银行带来了三种变化:风险控制体系变化、供应链金融模式变化、零边际成本的金融服务。其次,物联网为银行带来了有“深度”的金融创新机会。譬如:民生银行在物联网金融领域,开展诸如移动金融、动产监管、追溯体系等多种实践;在动产监管方面,民生银行利用物联网的智能仓库、车押卫士、感知芯片等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汽车金融、大宗商品金融提供了智能化的动产质押监管,资产余额已超200亿元。此外,利用物联网的可追溯技术,民生银行通过与300多家平台的系统对接,实现了平台客户的交易过程、交易环节可追溯,交易金额已高达5万亿元。

(三)物联网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针对物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长焦然指出:“我国应加强前瞻性研究和政策引导,推动物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抢占全球制高点。”目前,物联网金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实际投入应用还不多,有必要对我国物联网金融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提早谋划制定高层次物联网整体发展规划。同时,物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发展必须有配套的制度和规范,其监管与立法必须有预见性。此外,还需要构建多层次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