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铁路的发展史简介和铁路的分类
1.铁路的定义及其起源-人们通常把装有铁轨的线路称为铁路,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在铁路上运行。
铁路的发明始于19世纪,但是在此之前人们就已经会利用减少金属表面所承受的运动阻力。人们起初使用有凸缘的平头铁轨,后来使用凸形铁轨,用马牵引或用固定机械牵引。
1814年,基林沃思煤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设计制造了第一台机车,用于基林沃思煤矿的运输。只是在1829年,由于(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管理人组织了一场比赛,斯蒂芬森制造了著名的“火箭号”蒸汽机车。“火箭号”蒸汽机车被选定用于这条线路的运营,后来出现在1889年的博览会上,这就是现代机车的起源。“火箭号”蒸汽机车重4t,在平道上可以拉13t的货物,运行速度是22km/h,空载时的运行速度达到45km/h,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
“火箭号”蒸汽机车离现代大功率机车还相差甚远,后者在平道上轻易地牵引500~600t重的列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200t重的列车以70~100km/h的速度行驶,而空车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140km/h。但是,“火箭号”蒸汽机车却包含了现代机车的三大要素:运用黏着力原理、管式锅炉和烟囱排气通风,加上后来不久斯蒂芬森发明的滑环,就有了至今仍以为基础的机车设计制造的四大要素。
2.法国铁路的兴建-1830年(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不久,法国修建了第一条机车牵引的铁路,这是一条里昂-圣艾蒂安的铁路,于1832年开始客货运输。
从这时候开始,铁路引起了公众的注意,(政府)给予了修建孤立线路的各种特许权,特别是巴黎-圣日耳曼昂莱(法国)铁路线。但只是从1842年6月11日的法令开始才形成法国铁路网。从巴黎到比利时、拉芒什海峡、斯特拉斯堡、马赛和塞特、南特和波尔多这些当代的铁路干线正是根据这一法律建成的。地皮由国家、各省和市镇出资获得;基础工程的施工由国家出资、由国家工程师直接负责实施。把线路营运包给的法定特许公司负责线路的上部建筑,也就是说负责铺设线路、修建车站和配送机车车辆。
3.铁路的发展-铁路自从兴建以来,不仅在法国和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在不停地发展。如今法国铁路的增长超过了38,000km,欧洲铁路超过了228,000km,全世界的铁路超过了635,000km。运行中的机车数:仅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就超过了13,000台,其动力相当于3,900,000马力左右,然而同样在这两个地区运转的固定设备的总动力仅仅相当于920,000马力。
4.铁路发展的经济成果是巨大地,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产生如此巨大的变革。这不仅是由于运价降低了四分之三以上,而且是由于提高了客运速度和道路的运输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法国铁路运送的人公里数目前超过了九百万,也就是说每人走了大约240km,同样运送货物吨公里数超过了1100万吨,也就是说平均每人运送货物292吨公里。这样的交通量在铁路修建以前,无论公路怎么发展,无论增加多少马力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
5.铁路的分类-铁路按规定分为三类:干线铁路、地方铁路和有轨电车线路。
我们把那些在其他线路之间建立联络,或者由于通达重要的城市而将会促成国家各地区之间交流的线路叫做干线铁路。
我们把那些唯一的目的或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其所通过的地区之间建立联系的线路称之为地方铁路。
最后,我们给那些其全部行程或大部分行程都沿着公路或公路路肩行驶的地方铁路专门命名为有轨电车线路。
我们对各种类别的铁路将不做原则的区别,但是我们在建筑方面或运营方面将尽力突出运输设备和运输组织能够与运量相称的条件。
“翻译练习”译文参考
1.投标人须知
第1条:项目定义
1.1阿尔及尔地铁公司通过本次国内、国际招标,邀请工业制造厂家联营体根据本合同范围内最终确定的功能规格和技术规格为完成设计、制造、供货、运输、安装、厂家试验及现场试验、投入运行、培训、运营阶段的维修技术咨询服务、实现地铁系统各个阶段的试验结果来进行密封投标。
1.2工程承包的内容
-机车车辆 第20号标
-机车车辆及其他固定机械(电源、线路…)的维修设备 第21号标
-线路 第30号标
-自动扶梯 第41号标
-排水 第41号标
-空气处理 第42号标
-提供牵引索 第53号标
…………
2.特殊规定
行政条款(CPS-CA)
第一章
一般行政条款
第1条:合同的宗旨(标的、内容)
本合同的标的是阿尔及尔—奥兰线上EL AFFROUN至KHEMIS MILIANA车站间(55km)铺设复线施工和线路拨道。
第2条:合同的签订方式
本合同按照2002年7月24日颁布的关于修改和补充的市政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总统令条文第23条第2段和第25段,在国内和国际有限招标后签订。
第3条:适用的法律文本
本合同适用的法律文本是阿尔及利亚现行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2年7月24日颁布的关于修改和补充的市政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总统令,尤其是第三编第一节。
第4条:合同文件
构成本合同的合同文件依次如下:
1.投标书
2.签署申报(或签字声明)
3.特殊规定
3.1行政条款(CPS-CA)
3.2一般技术条款(CPS-STG)
3.3特殊技术条款(CPS-STP)
4.价格定义和测量方法
5.单价明细表(或单价表)
6.数量与价格表
7.价格分类表(或单价分析)
8.施工进度表
9.施工图文件
10.工程一般行政条款(CCAGT)
第5条:文件的优先顺序
上述第4条所提及的文件中的某些章节或条款之间若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些文件的优先顺序为以上第4条所列文件的顺序。
参考资料
1.轨道的起源
最初的轨道或许从车辙得到启示。早在5000年前,古埃及就有人力车或兽力车在道路上行驶。天长日久,道路被压出两条坚硬的车辙,车辆沿着车辙行驶就会轻快地前进,尤其在雨天或雨后沿着车辙则可顺利行驶。这种车辙就是轨道的前身。
后来,大路改进了,改用石头铺设路面,由石匠在路面上凿出车槽来。在古希腊甚至还凿出错车槽来。至今在意大利南部的古城废墟上还可以看到这类完整的古车道。
大约在1500年以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轨道。人们把长长的树杆加工成木轨道,固定在矩形铺设的横木上,把木制车轮都挖成凹形,使其正好嵌在木轨道上,避免滑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小车在硬木上运行比在泥质或石质槽里运行轻快得多。这可以称为世界上最早的轨道。
据欧洲古代道路史记载:希腊及埃及时代,确有轨道模型,凿石为辙,置车其上,用牛马曳之。这就是石轨。据说古代埃及人就是利用这种辙道把每块重两吨半的大石块运到金字塔的建筑工地上去的。
到了16世纪德国人把这种石轨用于矿山专运矿石。1660年,英国纽卡斯安坦矿山开始将石轨改为木轨。我国古代河工筑堤运土也铺过这种木板道路。后来为了防止木轨磨损,在木轨上钉上板条,而后又改为铁条。但是木质轨道不能经久,承受不住越来越多的货物运输,人们才开始用铁铸成铁道,这就是铁道的起源。
2.钢轨的诞生
在人类的发明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某种发明是由于偶然的发现加上思考和智慧而结晶成的。1767年由于英法之间长达7年的殖民战争结束了,谁也不需要购买军火,因此英国的金属大跌价。施洛普夏地方的科阿罗克德尔生铁公司的老板整日忧心忡忡。在探索出路的反复思考的时候,他的女婿雷诺尔茨(Reynolds)想出一个主意,为了不致亏本,于是把工厂里库存的生铁铸成板条形的铁条,铺在工厂的道路上,打算等铁价上涨以后再拆下来卖。可是大家发现,车辆行驶在铺着铁条的轨道上非常省力,在光滑的金属上的摩擦力要比木头上的摩擦力小得多,因而想到用它来修筑铁道,这就是凹形铁轨产生的开端。以后又在这样的铁轨上做出一个凸缘,以防止车轮滑脱,这样的铁轨叫做角铁轨。可是角铁轨也不耐久,很快就会损坏,而且这种铁轨里很容易积下垃圾和石子,妨碍车辆通行。
到了1789年,英国有个叫杰索普(W.Jessop)的人创造了凸形铁轨,使铁轨发展到较完善的程度。这时的车轮改成凸缘的,铁轨表面改成平的,每条铁轨不超过1m,横截面是菌形的,菌伞用来支持车轮,菌柄用来增强铁轨的强度。
19世纪初期,由于蒸汽机车的出现,钢轨逐渐代替了铁轨。由于菌状钢轨很不稳定,沉重的蒸汽机车很容易压坏脆弱的钢轨,使火车出轨,甚至造成翻车,于是就把两条菌状钢轨合而为一,做成上下两面都有菌伞,中间由一个菌柄连接的所谓“双头钢轨”,它的样子像是一个哑铃,打算顶面磨损以后反过来再用。不料,钢轨顶部磨耗了,底部也受到很大的损伤,不能使用。因此,人们逐渐把它的下部加宽,设计成工字型钢轨。这种钢轨既节约材料,又稳定可靠,自1830年在美国出现后很快被普遍采用,直至今日,成为世界各国铁路的基本轨形。
3.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1825年修建的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斯托克顿和达林顿相距21km,地处产煤地区。1822年5月23日在斯托克顿开工,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修建成功。铁轨是鱼肚形的熟铁轨,每码重28磅(合13.9kg/m)。机车只有两台,大小不及现代普通机车的1/20,有一对直立的汽缸和一对直径48英寸(约合122cm)的动轮,后加一个煤水车,总重量只有9t,行速8英里/h(约合13km/h)。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是世界上正式办理客货运营业务的第一条铁路。因此,人们把1825年作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的时间。1825年,用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以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运输方式在英国出现,这就是铁路史的开始。1825年以前,也曾有过马拉车在轨道上行驶或把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驱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这些都不是铁路运输方式。
4.世界上第一台能实用的蒸汽机车
自从英国人瓦特在1769年发明蒸汽机之后,许多人便开始研究以蒸汽作为动力的车辆。斯蒂芬森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1814年设计制造了一种蒸汽机车,叫做“半筒靴”号。机车重6.5t,整备重量约8t,汽缸是9.5英寸×24英寸,动轮直径4英尺,轨距4英尺8英寸(合1423mm)。通过试车首次获得成功。
随后,斯蒂芬森经过改进,又设计制造出“旅行号”蒸汽机车,轨距是4英尺8英寸半(即1435mm)。1825年9月27日,世界第一条标准铁路——达林顿铁路正式通车,他亲自驾驶这台机车,以时速15英里、牵引18t重的车厢驶完全程,从而开创了铁路运输的新纪元。
5.斯蒂芬森制造的“火箭号”蒸汽机车
1829年10月间,当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修成时,曾悬赏500金镑征求优良的蒸汽机车。当时应征的机车有5种,最后只有3台参加了比赛,其中一台就是乔治·斯蒂芬森和他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共同制造的“火箭号”。
比赛刚开始,其中一台锅炉接缝的地方就破裂了,另一台行驶了44.2km汽缸就破损了,只有“火箭号”在行驶112.6km的区间内,最高速度达到46.4km/h,平均速度22km/h,牵引达17t,一帆风顺,没有发生故障,从而获得了冠军。从此,蒸汽机车成为一种先进的运输工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斯蒂芬森也获得了“蒸汽机车之父”的光荣称号而闻名世界。
6.帝国主义强行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
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内,由于西方侵略势力的渗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对外贸易口岸,吴淞扼长江入海口,地位险要,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它垂涎三尺,也使这里成为第一个修筑铁路的目标。1872年,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Oliverb·Bradford)在美国的上海领事乔治·西华、美国驻北京公使娄斐迪的核准下,以及美国国务院知情人士的支持下,未经中国准许,就组织了一个“吴淞道路公司”,诡称要修建一条“寻常马路”而骗取了上海道台沈秉成的允许。后来,“吴淞道路公司”又由于缺乏资金,又转让给英商怡和洋行,由它组织了“吴淞铁路公司”,于1874年在伦敦正式登记,成为一个英国政府认可的公司,设总办事处在伦敦,以怡和洋行为在华代理人。接着,英国上海领事麦华陀以建筑“一条寻常马路”为名,向上海当局提出购买上海—吴淞间地皮的要求。外国侵略者的这个计划,由于清朝政府态度暧昧,一一得以实现。1875年底,从英国运来了钢轨、机车和车辆,英国领事欺骗说这是“车路之用的铁器”。1986年1月,在已成的路基上开始铺轨,2月14日通行试车。6月12日第一次开行至江湾。6月30日,上海—江湾段完工试车,7月3日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一条窄轨铁路,轨距30英寸(合76.2cm),采用每码重26磅(合13kg/m)的钢轨。用一台叫做“先导号”(Pioneer)的机车,重量仅为15t,速度为每小时15~20英里(合24~32km/h)。吴淞铁路通车以后,营业很旺,收入很大。但是,又由于原来在吴淞港口工作的搬运工人及上海—吴淞间的运输工人在铁路修通后大批失业,沿线大批农民也遭破产,他们心头燃烧着仇恨的怒火。8月3日,吴淞铁路通车后的一个月零三天,货车轧死了一名中国士兵。这就像一根导火索,使上海人民心中的仇恨怒火爆发了,有男女老幼八九百人齐聚江湾一带,坚决阻止火车开行。在上海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通知暂停行车。九月开始谈判,十月在南京会商,结果中英双方签订了“收买吴淞铁路条款,规定由清政府以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从怡和洋行手中买回吴淞铁路,钱在一年内分三次付清。在全价没有付清以前,吴淞铁路仍由怡和洋行经营。在此期间,怡和洋行加紧搜刮,在赎路条款签订后的两个多月,即1876年12月1日,这条从上海到吴淞长14.5km的铁路竟全线通车。
1877年12月20日,最后一期购路款付清后,怡和洋行将吴淞铁路交给了清政府。负责接管的官吏当即命令工人撬掉道钉,搬除钢轨,勾平路基,拆毁设备,昏庸地把这条已经赎回的铁路拆掉了。
吴淞铁路只存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等到重新建筑现在的吴淞铁路时,已是二十年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