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厨·一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账务大屏:0到1的创新

不仅仅是“大屏”

财经大屏的闪亮登场,要追溯到2016年底。当时,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前往西安研究中心参观刚刚落成的GTS(Global Technical Service,全球技术服务)大屏,作为财经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变革负责人的张印臣,受公司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委派,随行过去参观学习。

即便到现在,张印臣对他人生第一次见到的这块大屏还记忆犹新。GTS大屏宽86米、高7.2米,相当于300个80吋液晶电视的面积,一眼看过去,视觉冲击力相当强。大屏分版块显示华为全球交付、供应和服务的进展情况,指示灯不停地闪烁、跳动、刷新……

“一块大屏就把GTS全球业务集中起来了!”任总背着手,一边听着讲解,一边问财经来人了吗,突然,任总转过头对张印臣说:“回去你们财经也搞一个!”

张印臣立刻应允下来,看着任总的眼神,完全不像是上一秒做出的决定,而是非常坚决,似乎早已深思熟虑过。

从西安回到深圳,张印臣马上向CFO孟晚舟进行汇报,召集财经COE与IT团队一起开始商讨。会上,孟晚舟阐述了自己对“财经大屏”的一些想法:“我不希望把财经大屏仅仅做成一块数据展示的屏幕,要做,就要把这件事做得更有意义一些,我希望它能成为财经数字化作业的一个平台。第一,这个大屏应该让‘战场’状态实时呈现。‘作战’过程、业务结果要实时及透明地集成到财经信息系统中。财经不能等到水都烧开了,才知道温度是100℃。这种滞后于业务活动的财经服务,不值得我们追求。第二,这块大屏最好还能承载‘作战’指令,让‘作战’指令可以垂直穿透、扁平下达,彻底改变以往层层传递的落后模式。指令层层传递,不仅浪费时间,贻误战机,还会造成指令的衰耗。最后呢,我希望这块大屏能做到跨地域的多方实时协同,要兼容公司的办公系统WeLink,至少能在这个大屏上召集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这样,当数据出现偏差时,我们在第一时间直接找到最能解决问题的责任人。”财经大屏,对每个与会人都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就在孟晚舟的抛砖引玉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畅想。

就这样,财经大屏在建设之初就已明确要将“大屏”打造成为“作战指挥中心”,成为财经组织数字化作业的平台。

预知未来的“千里眼”

财经大屏首选的业务场景是账务。为什么选择账务呢?这也是经过我们反复思考论证的。

华为业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200多家子公司,每月的财务结账工作正如一次大规模“作战”:7个共享中心仅参与的财务人员就有2000多名,近20000份报表也要在5天内生成。这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账务打响了财经指挥中心建设的第一炮。

2017年3月15日,账务大屏项目正式立项,但“作战”指挥室是一个涉及业务方案、室内装修、音频视频、IT硬软件等综合解决方案的地方。咱们第一次做这么复杂的大屏,从何入手?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于是我们踏上了向西安大屏团队的取经之路。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我们经验和建议。

得益于之前财经的IFS(Integrated Financial Service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iSee(集成统一财务信息系统)等一系列IT工具,已经让账务各项作业有条不紊地在各个系统中跑动着。如今我们需要将170多个IT系统重新集成,将里面的海量数据按照各个维度,比如流程、领域等,分门别类地实时呈现在大屏上。

经过IT团队与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演示版本很快出来了。在账务大屏上,一屏览尽全公司的结账进程,并且依靠IT集成,还拥有了“千里眼”。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屏上柱状图显示公司近三年收入,点击2019年的数柱,可以进入下一级界面——各个BG的收入数据,点击运营商BG的数柱,又可以再到下一级,显示各个区域运营商的收入情况……这样,在大屏前,财务就可以看到最底层的数据了。这就是数据钻取功能,也就是说数据可以从集团层面一直下钻,从BG到全球各大区、国家、客户、合同……最后甚至可以探底到发票。此外,我们根据不同作业节点,设定好安全阈值,插入“探针”:当此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影响整体进度,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2017年7月,历时三个半月,账务大屏顺利上线,这给结账带来革命性突破。账务小伙伴们开心地表示,有了大屏,再也不用打电话、发邮件来一个个询问进度了。每个环节的执行情况,有没有什么问题,对未来最终结账有没有影响,大屏会通过绿色——正常运行、红色——提示预警等方式,让大家拥有了一双可以预知未来的“千里眼”。

每个结账日,大家在账务大屏前集中“作战”

后来我们才知道,全世界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像华为这样建设过财经作战指挥中心。作为财经领域的第一块大屏,我们带着对大屏的憧憬与向往,摸着石头过河,终于完成从“0”到“1”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