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意识到了产业转移与转出地和承接地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虽然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有一些负面效应,如转移产业与本地产业关联度不够,对转出地而言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可能影响承接地与转出地之间产业级差的缩小等,但产业转移能够带来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1.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1)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面作用
产业转移可以为承接地提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制度创新,从而促进承接地产业升级。
Juan Carluccio和Thibault Fally的研究表明,在技术不兼容的前提下,上游本土企业选择使用外企先进技术来生产中间投入品既有利于提升上游本土企业的产出和技术水平,也能够促进下游外企和下游采用外企技术的本地企业产出和技术水平提升[31]。
Amy H.,J.Lee,Weiming Wang对中国台湾TET-LCD 行业的研究表明,该行业的繁荣得益于日本的技术转移同中国台湾的人才、资本等优势的有效结合,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随着产业转移而不断提升,并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32]。
Salva Barrios,Holger Gorg和Eric Scrob通过对爱尔兰的实证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对于中间投入物的需求,很大一部分会从投资对象国的国内市场上获得,从而促进投资对象国的本土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李佳研究了FDI技术溢出通过不同渠道促进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关联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提升,进而推动对产业升级。认为FDI通过水平溢出促进同一产业内升级,通过垂直溢出促进关联产业升级[33]。
范文祥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移入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具体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溢出效应提升了移入国产业结构;国际产业转移为移入国产业升级提供了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国际产业转移增强了产业转移链国家产业升级的协同性。国际产业转移使移入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实现衔接,并通过“中心—外围”国际产业升级模式,驱使移入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互动升级。并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移入国将承接层级越来越高的国际产业转移,并转出国内层级较低的产业,形成产业结构良性升级机制[34]。
袁境认为,产业转移对于产业承接地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承接地通过引进本地区本来没有的产业,改变了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产业转移形成的产业转移创新力引致承接地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进而推动产业承接地产业升级换代,使得产业承接地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35]。
赵君丽通过建立东部—中西部要素结构变动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东中西部地区在要素禀赋不同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上升、资本价格相对变动的情况下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结论是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流出会促使产业部分环节向中西部转移,并促进这两个地区向更高一层产业链环节攀升[36]。
对于作为承接方的中西部地区来说,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推进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产业体系,快速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财力,从而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夯实物质基础。
(2)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的负面作用
产业转移的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移入产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对当地产生诸如产业空心化、产业陷阱和级差、技术陷阱和级差、挤出本地企业、垄断国内市场、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能源等负面作用。
韩灵梅分析了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辩证关系,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决定的产业转移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首先,产业转移“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结构“锁定”风险;其次,“飞地效应”阻碍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再次,“候鸟型”产业转移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37]。
刘素研究了广东产业转移的困境,认为一些承接地的原有工业园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摇身一变而成为产业转移园的一部分。园内的工业并没有同步实现升级换代或清洁生产,仅仅是被纳入产业转移园的管理范围,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在转移主体仍是以低端产业为主的现实面前,期待产业通过转移就能“脱胎换骨”、实现升级换代并不现实。承接地的生态和环境容量有其自身的限额,且更靠近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当转移的产业在这些地区迅速扩张时,极大地增加了承接地的生态风险[38]。
余慧倩认为,在垂直型国际分工格局中,产业转移会使产业承接地始终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因为产业转移一般不能天然地“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分工反而会形成拉大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技术差距的威胁;另外,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各地区为了争夺产业转移而产生内耗,也限制了技术开发,因此应该审慎对待产业承接[39]。
宋哲认为,在当前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产业承接地与产业转出国企业进行价值链的拆分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承接地企业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生产过程,其能够获得的收益与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的移出地企业相比是非常低的。在我国东部企业融入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后,国际代工模式使我国艰难地完成了全球价值链的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但是无法从事更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部门升级,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即低端价值锁定[40]。
2.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效应的实证研究
产业转移的效应在于其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整合升级效应等。Caves的研究认为FDI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41];Haddad和Harrison则认为无明显的正技术溢出效应[42];Markusen和Venables认为跨国公司通过关联效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Aitken和Harrison等则对产业转移的正效应提出质疑[43]。
产业转移效应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出与转入方产业的有效对接,以及如何借助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Humphrey和Schmitz将产业升级分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4个层次[44]。
陈景华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服务业跨国转移对承接国所产生的效应。理论上,通过对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逐步分解,得出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能够为承接国带来技术效应、优化效应、资本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实证上,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能够给承接国的发展带来正面的经济效应[45]。
关爱萍、魏立强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于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邻省域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还发现,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和创新强度与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6]。
万永坤运用区位熵、产业结构效益、产业影响力等统计指标,以东西部产业差异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同效应:一方面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了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过程中,个别地区也出现了负效应,即产业结构恶化的现象,并据此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选择依据[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