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被主流经济学遗忘的市场化条件重新纳入分析框架之中,克服主流经济学偏重资源配置效率而忽视相应的市场化条件对转型经济体工业化解释的不足。与此相对应,本书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本书从结构变迁的意义上全面衡量了传统农区的工业化进程,克服了过去工业化衡量标准的结构性弊端。并把区域工业化进程与制造业性质和城镇化有效连接起来,用河南省的实际案例验证了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第二,由于传统农区工业化次生中的次生性质,本书进一步认为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运行机制具有相当程度的内生性,并归纳出内生能力这一概念。把被主流经济学遗忘的市场化条件重新纳入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传统农区工业化动力机制分析的不足。

第三,本书对内生能力的概念与特点做了初步的说明,认为内生能力与市场化条件密切相关,并分别把市场化的创业行为与创新行为作为内生能力的代理指标,分别对城镇个体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和每万人拥有的专利申请数量加以度量,计量结果显示创业行为与创新行为尤其是创业行为的空间差异有效解释了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空间分异。


[1] 对长垣工业化模式的具体探讨请见耿明斋(2005)、王理(2005)、梅瑞江(2006)、张静(2010)等,本书第三章亦有对长垣这类区域工业化模式的进一步介绍。

[2] “落脚自由”的含义是这些产业不必由于对特定投入的需求而定位在特定的地区,详见文玫(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