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管激励、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创新与技术创新理论

3.2.1 创新理论

本书第2章“经济学激励理论”阐述中,已经解释了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需求层次理论、企业激励理论等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进行了阐述,本章不再赘述。主要介绍创新理论。

以卢卡斯(1988)和罗默(1986)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即内生技术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罗默研究认为,知识的积累也可以形成规模收益递增,而知识的特殊性也使劳动和资金要素因为知识溢出形成相似的收益递增。因此,知识的投入很重要,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不是仅依靠人力资本即劳动力的投入和资本投入。从上述研究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是可控的、内生变量,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他们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知识溢出和制度等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旧有的经济理论中所认为的技术是不可控的外生变量的观点,因该理论的提出而发生改变,学者们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随着对创新理论的不断研究,也在不断深化。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为实现超额利润的目的,可以将之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或者重新建立全新的生产函数。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企业创新应该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新工艺的生产,生产技术的革新,以及企业的管理过程不断改进创新、技术扩散等,而不仅仅指技术的首次引入或使用。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个体,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推动者和变革者,只有企业自身不断支持并加大技术研究等相关工作,获得核心竞争力,才能加强企业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并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各项创新活动,重视研发活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能减弱。

3.2.2 技术创新理论

(1)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20年代,“创新”概念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到1939年,在《商业周期》一书中,“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创新(Innovation)就是通过函数的建立,将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含以下5个部分: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新工业的组织。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一切创新的源泉,他们通过专门打翻和瓦解旧有的一套体系,在企业中从事“创造性的破坏”工作。企业家们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有天生的影响力,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善于发现产生利润的机会。因此,企业家的创新对企业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86年,Schumpeter开展了更多的研究,在对创新展开的新探索中发现,高科技公司愿意增加研发投入的原因是为了获得较强的垄断力,给投资者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信息。

索洛(S.C. Solo)(1951)全面研究了技术创新理论,他所做的研究在技术创新理论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他首次提出实现技术创新应具备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后续阶段的发展实现。

伊诺斯(J.L. EnoS)(1962)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是发明选择、资金投入保证、组织建立、计划制订、工人雇佣和市场开辟等一系列行为的综合结果”。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他明确定义了技术创新的含义。

林恩(G. lynn)(1968)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是源于认识到技术创新的商业潜力,并最终将其完全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他是从创新的时序过程的角度来界定技术创新的。

厄特巴克(J.M. Utterback)(1974)研究认为,技术创新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比,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该观点是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一文中提出的,并使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弗里曼(C. Freeman)(1973)在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技术创新不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在创新管理中,通常把现行技术和生产系统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改善与特性的改进,以及企业的更新当作是创新。显然,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不是技术创新,它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1982年,弗里曼在《工业创新经济学》的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第一次商业化的转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76)在《1976年:科学指示器》一文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在市场中引入全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其中,明显的模仿和未经过新技术知识的改进,属于两类较低层次上的创新,也被引入技术创新的范畴之中。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历经20年对概念不断修正得出的结论。

1985年,缪尔塞(R. Mueser)对多种技术创新定义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他收集了300余篇相关论文,其中有近75%的论文将技术创新的概念大体表述如下:技术创新就是一种程序,是由一个新想法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在此研究基础上,缪尔塞(R. Mueser)赋予技术创新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一个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是以新颖的构思和成功实现为前提的。这一定义突出了技术创新两方面的特殊含义:第一是活动的非常规特征,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第二是活动必须得以成功实现。

Sougiannis(1994)对企业研发投入产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企业每投入1美元的研发支出,在未来的7年里将给企业带来2美元的盈余,同时增加5美元的市场价值。Admati和Pfleiderer对高科技公司的研发密度与投资价值等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当企业研发密度增加时,未来成长机会在企业价值中所占的比例会提高,资产的特殊性也会增强,投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

Zhengdeng(1999),Lev和Francis Narin(1970)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以专利数、研发密度等为解释变量,分别研究变量对企业成长机会与股票报酬的影响,实际上,这也就是研究技术创新投入、中间产出对最终收益性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密度、专利数对企业成长机会与未来的股票报酬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1世纪,关于企业研发对企业相关影响又有更多的实证研究。如S. David young和Stephen F. O’Byrne(2000)的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支出对企业未来的成长具有显著的影响;Garner,Nam和Ottoot(2002)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影响企业的创新效率,创新效率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

Sharma(2003)对研发战略进行了研究。Sharma通过对澳大利亚的制造业进行研究发现,研发战略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增长率,而且能够保持更高的行业增长趋势,如研发战略对于出口型企业或者在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Hu,Alg和Jefferson(2003)以中国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为样本,以R&D投入函数、生产函数和利润函数3个函数为工具,研究了R&D投入与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影响的显著程度又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R&D的投入与企业规模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Philipp Koellinger(2008)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以欧洲7302家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与营业额的增加、就业率的上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投入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

In Hyeock Lee和Matthew R. Marvel(2009)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研究,他们以韩国2676家国际中小型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R&D投入与企业绩效呈水平倒置的“S”形关系,同时研究表明,区域定位能促使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稳定。

(2)国内研究综述

1981年,张培刚、厉以宁两位教授在《国外经济学讲座》一书中向人们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之后的创新理论的发展。

国外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自1986年后,由国内一些学者逐渐开始介绍传播,技术创新研究如雨后春笋,开始全面深入,人们对技术创新的重要经济意义有着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例如:国内有关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柳卸林编写的《技术创新经济学》(1993);张方源在《科学管理研究》(1992)发表了《技术创新理论及其研究论述》;万君康、李强在《科技进步与对策》(1992)发表了《技术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对技术创新概念也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如冯鹏志(1997)从社会学角度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引入新技术设想为起点,由具有创新意识的主体所发起和实践,以成功开拓市场为目标,经过决策、研发、技术转化和扩散等环节,从而达到在高层次上整合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并最终达到改变技术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目的的社会行为。

傅家骥(1998)对技术创新这一名词进行了定义:技术创新是包括组织、科技、商业和金融等多种活动的综合过程,具体来说,是企业家以商业利益的获取为目标,以市场潜在盈利为动力,借助生产条件和要素的重新组织,建立起效率更高、效能更强和成本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继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渠道,或者建立企业新组织。

也有学者从社会化角度来对技术创新进行概念界定,如黄志强(2001)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企业的社会行动,而这种社会行动通过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最终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而它需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他将技术创新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总体上由创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创新决策、技术研发、转化、设计、生产、营销与再创新等环节构成。徐庆瑞(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将智力、物力与劳动力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是对现有知识的重新排列和组合,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也是科学知识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

王核成(2001)在其研究中,以R&D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为基础,深入地探讨了R&D投入与R&D投入组合、对R&D战略、市场导向与项目选择、二次转换效果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内动力,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

陈凤杰(2002)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在其所著的《中小企业创新》一书中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创造企业利润和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将全新的技术与知识应用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管理中。

国内的学者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何玮(2003)对研发支出对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以我国1990—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支出仅在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对产出产生影响。

林祝英、刘正义(2003)两位学者对横断面数据与面板数据(时间数列)进行回归分析,选取462家(1986—1989年)中国台湾上市电子信息类公司为研究样本。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研发支出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研发支出与成长性正相关,较国外研究,结论基本相同。

于宁(2005)对R&D经费支出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在构建了一套包括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的R&D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以1995—2003年我国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我国R&D投入未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绩效。

石德江、裴蓉(2006)细分了技术创新投入并比较了贡献性,相对传统研究而言有一定的进步性。研究者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和各指标与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两者关系紧密;同时,人力投入较财力投入对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间产出的影响更大;财力投入较人力投入对收益性产出的影响更大。

白立红(2007)将财务绩效分为稳健性、盈利能力、成长性及经营效率四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众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技术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李鹏(2009)对财务政策和技术研发支出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选取财务政策的相关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研发密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资产负债率、短期债务比率及现金持有比率为代表的财务政策指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验证财务政策和技术研发支出的相关性,并得出技术创新投入即研发支出,对企业盈利能力即净利润率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影响。

冯文娜(2010)分析了R&D资金投入、R&D人员投入与专利产出、新产品产出、创新绩效及企业盈利能力等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研发资金投入与新产品产出、专利产出、创新绩效正相关关系显著,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关系亦显著,但是研发人员投入与专利产出、新产品产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创新绩效弱负相关,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赵晖(2010)通过对139家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的实证分析,从R&D投入强度与技术人员投入强度的角度,得出企业的组织绩效与R&D资金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投入强度的关系,分析表明,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祁婷婷(2018)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