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高管激励对技术创新投入影响综述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各种激励方式在国外早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水平较高时,激励方式比较成熟和完善。相较而言,高管激励在国内也一直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对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在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创新活动中,如何设计高效率、低成本的高管薪酬契约对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国内外关于高管激励的研究主要包括货币薪酬激励、在职消费激励、股权激励等方面。
首先,货币薪酬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关的国外研究包括:Finkelstein,Hambrik(1996)研究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管要减少风险损失,非常需要高报酬。这是由于如果高管决定进行创新活动,研发投入随之增加,会带来较大的风险。Tosietc(2000)研究发现,如果管理者仅获得有限的货币薪酬和奖金,那么可能会因为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等而逃避创新投资,因此,对管理者来说,创新是一种风险级数较高的投资项目。Balkin,Markman和Gomez-Mejia(2000)等研究认为,在高科技企业中,高管的短期、长期薪酬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创新,但是长期薪酬对创新的影响很微弱;与此相反,在其他普通企业中,高管的短期薪酬和长期薪酬都与企业创新无关。Cheng(2004)以美国500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500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激励是否能够增加创新活动的研发支出,最终得出,高管薪酬激励能够促进研发支出,说明这些公司建立的高管薪酬激励体系是有效的。Fu(2012)研究认为,虽然高管创新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货币薪酬方式提高,但却是短暂的,这是因为货币薪酬与其他高管激励方式相比,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对创新活动的完整性有不利的影响。
货币薪酬激励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国内研究包括:张宗益、张循(2007)研究认为,在高科技企业中,高管的平均货币薪酬对研发创新活动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是高管平均持股比例对研发创新活动没有影响。刘振、宋献中(2010)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和R&D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太完善,高管股权激励中高管持股较少,无法发挥股权激励的效用;高管薪酬激励与R&D投入负相关,说明我国的高管激励体系在实践中还不成熟。张显武、魏纪泳(2011)对货币薪酬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提出较高的货币薪酬是激励上市公司高管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有效手段之一。陈胜蓝(2011)对高管薪酬激励和R&D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可以促进R&D投入,说明薪酬激励体系有效。陈修德等(2015)对2004—2012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全部工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研发效率显著正相关。苗淑娟、夏朦、孟庆顺(2018)探究了在不同终极控制权性质下高管激励和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医药类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研发投入呈倒“U”形关系,高管薪酬需要在一定限度内才能促进研发投入。
其次,国外对企业在职消费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关研究主要包括:Hirsch(1976)认为,激励高管不断奋进的动力可以源于足够高的在职消费,让高管充分体会到身份和地位的优越感,从而转化为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行动。Williamson(1979)研究认为,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在职消费也会成为一种机会成本,并损害公司的利益,特别是当高管获得的在职消费与业绩严重脱离的时候。Fama(1980)认为,与其他激励方式相比,在职消费资源成本低且有利于企业业绩的增长。Henderson和Spindle(2005)研究认为,拉拢高管可以通过在职消费的方式,在职消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高管对公司的忠诚会更加牢固,更愿意做出一些实质性贡献,有利于公司发展。Rajan和Wulf(2006)研究认为,在职消费如果是合理的并且适当的,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公司价值,但需要对在职消费把握一个度。Adithipyangkuletc(2011)以1999—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表明,针对公司当期和未来的经营业绩而言,在职消费具有正向影响。Chen(2015)研究发现,在职消费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和手段,在高管激励中也是有效的,能够促进高管努力工作,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在职消费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关的国内研究包括以下内容:卢锐、魏明海、黎文靖(2008)研究发现,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激励体系存在货币薪酬过低、在职消费监管宽松、股权激励不成熟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西方企业相比还不完善。黄继承、秦义虎(2010)等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职消费与员工工资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中,高管获得更多对身份和地位的满足感主要来自在职消费,其能够激励高管努力工作、提高公司价值。梁上坤、陈冬华(2014)研究发现,当业绩波动性较大时,在职消费契约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成本。高明华(2015)等研究认为,当管理层权力过大时,在职消费和超额薪酬则容易侵害股东利益,对公司业绩产生负向影响,并分别从“效率观”和“代理观”解释了在职消费,认为在职消费作为货币薪酬的补充时,才对企业的业绩有正向影响,在职消费表现出较强的“效率观”。孙世敏、柳绿、陈怡秀(2016)等研究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在职消费包括货币薪酬补充、正常职务消费及自娱性消费三种方式。
最后,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关的国外研究包括:Zahra(2000)以美国239家上市公司技术为样本对其创新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即高管持股越多,技术创新投入越多。Marianna(2006)对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1992—1995年4年里206家高科技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能够正向影响技术创新。Wu和Tu(2007)对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关系显著,即股权激励能够促进研发投入,且在企业业绩较好的时候,这种关系更显著。Bulan和Sanyal(2011)研究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投资及产出的作用,发现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Linetc(2011)发现,在民营企业中,管理者股权激励越多,研发投入就越多。Geletkanycz(2011)研究发现,高管持股能够减少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能使管理者更加关注公司整体的利益,对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Fu(2012)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方式在股东对高管的监督较弱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于高管在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投入具有引导作用。
在我国,关于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刘运国、刘雯(2007)基于股权激励和研发投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刘伟、刘星(2007)分别以高科技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为样本,对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科技企业中股权激励越多,研发支出就越多,但在非高科技企业中两者关系不明确。唐清泉、曹媛等(2009)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对股权激励和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投入有积极的作用。张晖、万解秋(2010)对我国拥有股权激励的企业创新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股权激励对创新没有显著作用。张洪辉、夏天等(2010)对高管持股比例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高管持股比例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夏芸、唐清泉(2011)从不同产权性质角度出发,对高管薪酬对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创新活动的作用上,央企相较于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比货币薪酬对创新活动有加更利。汤业国、徐向艺(2012)以我国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对股权激励和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倒“U”形曲线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产权性质会影响股权激励和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国有企业中股权激励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投入,而在非国有企业中则表现为倒“U”形曲线关系。何霞、苏晓华(2012)以高科技企业为例,对股权激励与创新活动关系进行研究,得出股权激励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股权激励能够增加研发支出的结论。徐宁(2013)在对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收集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股权激励会出现临界点,达到一定程度,随着股权激励的增加,研发支出就会减少。翟胜宝、陈紫薇(2016)为探究高管股权激励与创新的关系,以2006—2013年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会促进企业创新。谢会丽、蒋巍等(2018)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和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晋升激励阻碍了研发投入,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都能够促进研发投入。
基于上述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大部分学者在研究高管激励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时,认为前者对后者具有有利的作用与正向影响,但也存在少数学者认为前者对后者没有积极影响或是具有负向影响的。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的产生。综上可以看出,研究问题时,要尽量做到使研究对象细致化,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更具有指导意义,这点在研究高管激励中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