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通腑法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通腑法的内涵
通,《说文解字》云:“通,达也。”《易经·系辞》云:“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是自然万物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医学认为“通”为常,“不通”则病,“通”法对于驱邪外出,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余根初《通俗伤寒论》云:“病变不通,一气之通塞耳。塞则病,通则安。”纵观《内经》全文,多处提及“通”的重要性。在生理上,《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气脉常通。”在病理上提出“不通则痛”,人体病理变化多因“脉道不通”“阴阳气道不通”“荣卫不行,五脏不通”所致,《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正如张子和所言“《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若气血不通,则百病乃生”。《金匮要略》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孙思邈《千金要方》云:“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朱丹溪也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寒凝、水饮、痰浊、气滞、瘀血、毒邪、食积、热结均可引起人体脏腑不通,引发病理变化。因此,凡可帮助人体气血津液畅通,脏腑功能协调的治法,如散寒、利水、化痰、行气、活血、祛邪、消食、泄热等均可归属于广义通法的范畴,正如《理瀹骈文》所云“然调和气血,上逆者下行,中结者旁达,虚者补,寒者温,皆是通法”。广义通法贯穿于八法之中,八法之中皆寓意通法。狭义的通法仅指通里攻下而言,多以通利二便的“通腑法”为代表,属于八法的下法范畴。“通剂者,流通之剂也;通与泻相类,泻惟下行,通则兼旁行,凡辛香流走之属皆能通”。
腑分六腑和奇恒之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言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畅通无阻,其传化功能才得以正常进行,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一说。又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六腑相通,胃肠相连,《灵枢·本输》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肠在六腑之中居于主导地位。本书所讲“通腑法”一词中的“腑”,即指胃肠而言。
通腑,即通达肠腑。广义的通腑法涵盖了疏通六腑瘀塞,气血壅滞,包括和胃、健脾、利胆、通大便、利小便、通调水道等法;狭义的通腑法单指泻下通便,荡涤肠腑之法,指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法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瘀血、痰饮等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截痰停饮以及虫积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