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通腑法的历史沿革
一、萌芽阶段
纵观中医学发展史,“通”字贯穿其中。有关通下之法的记载,最早可以溯源至《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绝则气立孤危。”意在强调给邪以出路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上之下之。”《素问·热论》曰:“三阳经络皆受其病……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首次提及通下之法,开通下法之先河,奠定了通腑法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将通腑法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通腑方。《伤寒杂病论》全书与通下有关的条文涉及良多,包括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逐水法、逐瘀法等,广泛运用通腑法治疗谵语、神志病、蓄血、中风、癫痫、黄疸等病证,全面体现了疏通郁闭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及通法、下法和腑的关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此三经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认为通下法用于腑实以通腑攻下,祛除邪滞。仲景之通腑法可以看成是通下之法,不止通下燥屎,更有攻逐水饮、逐瘀下血之法,使在里之实邪得出,腑气得通。
1.寒下法
该法适用于里实热结之证。仲景创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一系列苦寒泻下的方剂以泄热通腑,使邪随大便而出,治疗不同程度的肠热腑实之证。《伤寒论》言:“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津伤燥结不甚,多以烦躁为主,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治疗。《伤寒论》曰:“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此时津液耗伤,胃肠干燥,肠中糟粕与热邪壅滞,肠燥津枯,腑气不通,留着于内,形成燥屎,秽浊之气上攻心神,故为谵语,当以小承气汤轻下热结治之。当燥热极盛,津液枯竭,气机闭塞而出现神识昏乱之象,治疗则应以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荡涤肠腑,如《伤寒论》所言“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有执云:“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以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为君;厚朴倍大黄,共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芒硝咸寒而苦,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倍增;枳实下气开痞散结,协厚朴行气而除痞满。大承气汤一方,承顺胃气下行,故曰“承气”,方中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是阳明腑实证峻下热结的基础方。
2.温下法
该法适用于寒积里实之证。方剂首推《金匮要略》中治疗寒实内结,腹满疼痛的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以大辛大热的附子温里助阳,散寒止痛;大黄寒凉,与附子相配,去寒凉之性而存泻下之用,两者并用是温下法常用配伍。佐以细辛辛温宣通,祛寒止痛,助附子温散寒积。
3.润下法
以麻子仁丸为代表,治疗津枯肠燥之大便秘结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伤寒明理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滋脾润肠而通便;大黄苦寒沉降,泄热通便;配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枳实下气破结,厚朴行气除满。麻子仁丸通腑润肠,行气通便,便通则燥结去,腑气通,脾得润可升清,胃气顺可降浊,脾约乃愈。
4.逐水法
以十枣汤为代表,治疗水饮壅盛之实证。十枣汤中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大戟善攻脏腑之水饮,甘遂善逐经隧间水饮,合而用之,峻猛攻伐,逐水之力尤甚。三药均为有毒之品,故配甘温质润之大枣,缓解三药之峻烈,消减三药之毒性,养护胃气,祛邪而不伤正。正如《医方论》所言“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
5.逐瘀法
《伤寒论》中,用通下之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疗下焦蓄血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宜桃核承气汤”。“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邪热与血相互搏结,致使气血瘀滞,新血不生,脑神失养,以致“发狂”,采取通下法攻之,通导大便,瘀随便去,狂可愈。
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提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实证腹满为胃肠有燥屎、宿食等有形实邪积结,腑实不通,故按之疼痛,可用攻下法治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用甘遂大黄汤祛瘀下水,使水邪瘀热下泄而达到祛邪效果,“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提出“风引汤,除热瘫痫”,运用风引汤治疗半身不遂、癫痫,其中风引汤首位药物为大黄,体现了通腑药物在中风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为后世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做了铺垫,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后世余根初评曰:“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如表郁而汗,里郁而下,寒湿而温,火燥而清,皆所以通其气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