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前言
价值共生
正如《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所描绘的那样,“受益于AI(人工智能)这类科技的高度发展,未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势必出现巨大的变化。在我所能预见的未来中,到处都充满了上百万人同时参与一项工作的可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状态,也预示着新的组织形式出现,而且似乎这一切都不再遥远与陌生。当ChatGPT(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横空出世时,数智技术赋能个体,帮助个体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效能,甚至有人预言,这是一个个体解放的时代。在组织工作的系统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参与其中,人机协同工作的模式开始呈现在管理者面前,被称为碳基人与硅基人之间的组织合作模式。
如今,组织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全球技术、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不断创新,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乃至全球经济体系;老龄化人口与Z世代进入职场、新的管理方式层出不穷等,也给组织带来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的巨变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在组织情境下的表现和影响的学科,受到了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数字化转型,既是技术和商业的变革,又是业务和组织的重塑;它正在改变员工的行为和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团队合作的方式,组织的行为模式、结构、沟通方式,以及组织文化等。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在本次修订方向与基本原则上给出了相应的指引,主要表现在自信、创新、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几个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在管理实践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次修订根植中国管理,尤其是采用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同时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力求在组织行为学经典理论与中国管理实践创新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与突破,包括进一步思考中国Z世代进入职场与个体崛起展现出来的独特性有哪些,如何影响了个体、群体与组织的行为;个体与组织协同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的新变化有哪些;新的变化对领导者提出了什么要求;应对外部环境的VUCA特性,个体成长、团队演进、组织发展怎样才更有效等问题。
基于这样的大时代背景,本次教材修订,围绕着广义的数字化转型,即包含“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变革,对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谨慎的探索,主要表现在:
• 探讨了数字技术下组织行为学与组织管理重构,分析了数字技术下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变化趋势,包括深度方向的发展、广度方向的发展等。
• 在认知个体部分,增加了数字化时代的个体的内容,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员工个人的工作需求、工作方式与工作价值观的演进与变化。
• 在数字化时代的激励实践部分,探讨了游戏化、喜感荣誉、社交网络等激励实践。
• 在个体与组织的协同部分,在分析数字化的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个体与组织协同的新变化。
• 在团队管理方面,结合团队在管理实践中的新发展,增加了虚拟团队、敏捷团队与人机协作团队等内容。
• 结合数字化时代领导者面临的新挑战,增加了数字领导力、与Z世代相匹配的领导方式等内容,探讨了在新的上下级关系中,员工数据使用的方法等。
• 增加了数字化沟通的内容,包括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沟通特征、沟通障碍,以及如何改善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沟通。
• 增加了数字化时代的冲突管理的内容,包括新型组织形式的冲突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冲突管理、共生逻辑的冲突管理等。
• 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引发的组织新挑战,内容包括传统的层级结构正在瓦解、算法成为组织管理手段、超级员工的崛起、无边界数字化、组织在线化等。
• 针对当下所有企业都面临的数字化转型,在明晰数字化转型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组织变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以及数字化转型下如何进行企业组织变革。
• 增加了数字化生存下的组织文化的内容,分析了数字化对组织文化的要求,以及更新了数字化下的组织文化。
• 重新定义了数字化背景下的组织学习,探讨了组织学习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双向助力作用。
• 归纳了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形态变化新趋势,增加了创新型组织、人机协同的智能组织等内容。
第5版不仅更新了部分章节的理论内容,而且更新了所有章首、章末的案例,选择了“数字员工”“00后”等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有围绕数字化转型快速成长的企业——小米、美团、携程、波司登,也有以知识和价值网络连接的组织——正和岛;有本土创业创新者张一鸣,也有国外技术创新企业家马斯克;有数字文化的代表Salesforce,也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企业赋能的杰出代表方太,在案例的编写与改编上也兼顾新生代学生的学习与沟通特征。在第4版的基础上,调整和修订了部分内容,选取与时俱进、更具时代特色和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启迪学生结合管理实践进行管理理论的学习。
我们相对开放地选择了组织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传统的组织行为学体系中尚未被关注,如个体价值崛起、人机协同、组织的数字化能力、共生型组织等。这些组织创新理论和实践,还需要继续深化和长期检验。但是,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让学习和教学更贴近真实的世界,也更相信通过老师们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互动,能对新时代给组织和个体带来的挑战有充分的探讨和思考,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深知,在一个巨变的时代里,特别是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事物不断涌现的背景下,组织和个体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已有的、稳定的知识体系无法支撑我们应对新的问题。因此,我们从成熟的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中延伸出来,触碰一些新的内容;我们希望与负责这门课程的每一位老师,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每一位同学一起,通过更开放地学习,吸纳和包容更多的可能性,让彼此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并让组织和个体更高效、更具未来性、更有意义和价值。
致谢
写作本书的基础是我们超过25年讲授这门课程的经历,编写成员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这些成员负责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MBA/EMBA学员的教学,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课程,甚至一些成员亲身经历和实践了本书所探讨的核心知识,我们很庆幸能和他们一起研讨并讲授这门课程。具体的修订分工如下:陈春花负责修订的总体思路与修订大纲,以及整个书稿的最后订正;苏涛负责1~4章的修订,同时邓思璐协助第1章修订,吴雨芯协助第2章修订,吉铖欣协助第3章修订,曾浩文协助第4章修订;宋一晓负责5~9章的修订;曹洲涛负责10~14章的修订以及全书的统稿。
在过去十多年里,很多学员,包括这些大学以外的商学院的学员为我们的思考和写作做出了富有价值的贡献,在此一并感谢!
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进行组织变革与转型的企业的帮助,大量企业给予了我们很多它们在实践中有价值的发现,在此对相关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分享表示感谢!在本书的形成和修订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帮助,他们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已经体现在本书的设计当中,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他们(按姓氏笔画排序)是:
于海淼 中国矿业大学
马 力 北京大学
王雁飞 华南理工大学
王红丽 华南理工大学
邱 林 华南理工大学
刘 飞 华南理工大学
王 甜 山东科技大学
陈鸿志 复旦大学
马胜辉 复旦大学
刘 祯 上海大学
马丽波 东北财经大学
王 丽 广州大学
王 凯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 莉 北京交通大学
王 强 天津商业大学
王 蔷 上海财经大学
王水嫩 浙江师范大学
王文周 北京师范大学
王心娟 山东理工大学
王玉娟 山西财经大学
王欣荣 集美大学
王春胜 新乡学院
王晓春 东莞理工学院
王健友 南开大学
王黎萤 中国计量大学
毛忞歆 中南民族大学
方建华 九江学院
孔春梅 内蒙古财经大学
邓嘉燕 北京理工大学
甘元霞 西南财经大学
石冠峰 石河子大学
卢晓梅 山东政法学院
史文雷 衡水学院
冉 斌 吉林大学
付艳荣 北方工业大学
付维宁 兰州大学
冯 明 重庆大学
冯亚明 河南工业大学
冯静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吕珂君 河南科技大学
朱少英 广西大学
朱新艳 武汉理工大学
朱曦济 中央财经大学
刘 冰 山东大学
刘力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刘英侠 大连大学
刘明霞 东北财经大学
刘学方 齐鲁工业大学
刘香毅 浙江理工大学
刘艳巧 河北大学
刘润刚 常州大学
刘筱芬 兰州财经大学
齐义山 徐州工程学院
关 涛 华东理工大学
安 力 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
许红军 中国民航大学
孙 芳 山东理工大学
孙乃纪 吉林大学
孙灵希 东北财经大学
孙海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纪新华 北京理工大学
苏晓艳 暨南大学
李 丹 华中科技大学
李 攻 浙江工业大学
李 隽 天津商业大学
李 萍 长春工业大学
李 巍 湖北经济学院
李乃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李文陆 石家庄铁道大学
李冬冬 长春工程学院
李立周 北京理工大学
李伟铭 海南大学
李华晶 北京林业大学
李玲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李保明 郑州大学
李洁芳 华南理工大学
李艳华 贵州大学
李晓明 苏州大学
李晓梅 天津大学
李海峰 大连交通大学
李蕙羽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德勇 四川师范大学
李毅心 江苏大学
杨 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杨 雪 沈阳师范大学
杨 辉 东北农业大学
杨 霞 绍兴文理学院
杨志勇 东华大学
杨俊青 山西财经大学
杨菊兰 山西财经大学
杨添安 北京理工大学
杨睿娟 西安石油大学
肖 平 西北工业大学
吴小节 广东工业大学
吴红卫 西南政法大学
吴红军 厦门大学
吴国英 南京财经大学
吴慈生 合肥工业大学
何 雷 临沂大学
何一冰 中国传媒大学
何中兵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佘高波 湖南工业大学
汪爱娥 华中农业大学
宋晓倩 山东工商学院
张 杰 集美大学
张文光 上海交通大学
张心怡 青岛滨海学院
张玉华 青岛大学
张世杰 渤海大学
张亚莉 西北工业大学
张有道 兰州交通大学
张杉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张丽琍 中华女子学院
张识宇 西北工业大学
张若勇 兰州大学
张跃胜 新乡学院
陈万思 华东理工大学
陈玉明 山东工商学院
陈益民 南京林业大学
陈毅辉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武 勇 广东金融学院
林则宏 沈阳理工大学
罗文豪 北方工业大学
罗瑞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鹏飞 重庆师范大学
郑耀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孟冬妮 辽宁大学
赵欢君 嘉兴学院
赵秉岩 九江学院
郝旭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胡 峰 广西大学
胡丹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胡志健 江苏海洋大学
胡金星 华东师范大学
相 飞 齐鲁工业大学
姜 军 武汉纺织大学
姜秀萍 安徽工业大学
姚 伟 天津科技大学
姚 翔 北京大学
贺小敏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贺广明 青岛大学
晋琳琳 广东工业大学
栗继祖 太原理工大学
柴富成 石河子大学
钱风娟 浙江教育学院
倪昌红 江西理工大学
徐险峰 西南财经大学
徐德力 常州工学院
栾秀云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高 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郭 韬 哈尔滨工程大学
郭少东 河南工业大学
郭爱英 河北地质大学
涂晓春 武汉纺织大学
诸葛海 上海交通大学
陶向南 南京大学
黄 武 南京农业大学
黄 明 江南大学
黄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
戚振江 浙江大学
康 乐 大连理工大学
阎海峰 华东理工大学
梁 阜 山东财经大学
梁振东 闽南师范大学
彭小静 江南大学
董丛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蒋文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蒋晓荣 西安理工大学
傅 红 昆明理工大学
傅永刚 大连理工大学
曾 萍 云南大学
温 馨 沈阳工业大学
裴利芳 北京科技大学
樊亚利 新疆财经大学
黎 群 北京交通大学
颜士梅 浙江大学
潘静洲 天津大学
薛宪方 浙江理工大学
霍煜梅 北京邮电大学
戴 璟 昆明理工大学
戴志敏 南昌大学
瞿群臻 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