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光荣:农民工群体及其结构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化

2015年,北京的夏天十分闷热,也许是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带来的结果吧。即使在大树下乘凉,人们也会汗流浃背。在灼热的太阳底下,老泰[1]正在我所住的小区里准备装修用的混凝土。他的工作是用铁锹把沙子、水、水泥和石灰搅拌均匀,然后再将准备好的混凝土运到楼上供装修地板和墙壁的同事使用。这并不是什么巨大的工程,也就是七八个人三四个月的“活儿”。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等;相反,他们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此外,由于我所住的那个小区的楼只有五层,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单位住宿楼,所以都没有电梯。也就是说,老泰必须用双手把装有混凝土的塑料桶提到楼上去。据他说,每桶混凝土大概40斤;如果提到四楼或者五楼,那也是比较困难的工作。当我认识老泰的时候,他已经在这个小区工作一个月了。结束那次调查之后,当我启程回美国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那个小区的工作。当时,他的朋友将他介绍给了另外一个“老板”。新“老板”将会带他到北京西单的一个地方工作,还是七八个人一两个月的“活儿”。据老泰说,自从初中毕业以后,他已经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工作二十几年了。

老泰说,来我所居住的小区工作之前,他曾经在北京的很多地方打过工,其中包括东单、西单、大望路、中关村、上地和中南海等。不过,就在到这个小区工作之前,他曾回山东老家一趟,因为他的父母、老婆和孩子还在山东农村居住。而且,他家还在农村承包了8亩地。他在外地工作期间,其他家庭成员还在老家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在农忙时节,他还是要回农村,帮助收割庄稼,因为他父母年龄大了,而老婆也要花更多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业。他的女儿在当地城市的一所高中读书,他的儿子在当地乡镇的一所小学读书。他没有能力把他的家庭带到北京,因为那将带来双重损失:他的家庭将不能得到农业收入,因为庄稼平时也需要有人照料;他还必须在城市里支付更多的费用,包括家庭生活费用和小孩上学的费用,尤其是当他的妻子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的时候。

老泰并不是一个特例;他不过是中国当时27747万名农民工(国家统计局,2016)之一。从改革开放算起,农民工现象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四十多年;而且,几代农村居民都加入了这个农民工群体。本书就将在我国实践性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和变化过程,描述这个群体的结构化趋势,揭示这种结构化趋势背后的劳动体制变迁,勾勒这种结构化趋势所嵌入和体现的我国实践性发展进程,展望农民工群体和我国实践性发展的未来。

当提到他的儿子的时候,老泰虽然因儿子年龄还小而倍感压力巨大,但也难以掩饰他内心的憧憬和自豪。也正是此时,他用了一个让我意外的词来形容他的工作:“光荣!”虽然使用的词语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农民工都感觉:为父母、为妻子、为儿女甚至为自己在外打工,他们感到“光荣”。同样,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也可以为他们对我国整体发展做出的贡献而感到“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