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十三年以道举补华阴尉。在天宝、大历时期的文坛上享有盛名。梁肃《独孤公行状》说,当时享誉文坛的李华、苏源明称独孤及为“词宗”;权德舆在《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中,还将他与李华并称为“狎主时盟”的“词体龟龙”。这些推举虽不无溢美之词,但亦可见独孤及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和声望。此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还可以看到,独孤及与天宝、大历年间的许多文人都有交往唱和,如李华、高适、岑参、贾至、李白、崔祐甫、皇甫曾、皇甫冉、刘长卿、张继、钱起、权皋、王季友、于逖、李嘉祐等。他还喜荐拔后进,梁肃、崔元翰、朱巨川、陈京、唐次、齐抗、高参、赵憬、权德舆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提携和帮助。并且梁肃、崔元翰、权德舆等人,可以说皆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他的文学观念。在陆贽知贡举时,梁肃推荐八人,皆入选,时称“龙虎榜”。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在贞元、元和年间驰骋于文坛的韩愈、李观、崔群等著名文人——这些文人的文学思想与梁肃、独孤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独孤及在当时文坛上的实际影响力不容小视。
然而,这位在当时声名远播的文坛“盟主”,身后却论者寥寥,这不能不成为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又耐人寻味的话题。同时,我们也庆幸独孤及接受史上的这种特殊性,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视点,使我们从他文学观念上的所“破”,看到他所鄙薄、所对抗的流行时风;从他的所“立”,看到那个时代士人竭力追求的审美理想;从他身前身后接受上的急转直下,透析这种审美理想在后世的发展变化。所以,虽然在现今通行的各类文学史教材中,独孤及只占豆腐块大小的篇幅,但从这位文学史上“不大不小”的作家身上,我们亦可窥见唐宋之交中国文人的精神奥秘。
独孤及一生创作颇丰,有《毘陵集》20卷存世,其中诗3卷、文17卷。《毘陵集》是大历时期唯一一部留存至今,仍以原貌传世的唐人文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献价值。然而,通观现今的独孤及研究,对于这位有如此丰硕的精神财产传世的作家,或是存在许多研究的误区,需要进一步订正;或是存在许多研究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补充。本书试图通过对独孤及生平、思想、诗文创作进行全面研究,廓清错谬、弥补不足,并以文学史发展为依托,力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独孤及形象,并通过独孤及这一研究个案解读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课题,下面就从独孤及的研究现状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