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生命与文化现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引论

一 “魔幻现实主义”概念流变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复杂的来历。“1925年,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Franz Roh)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著作,书名为《后期表现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当前欧洲绘画中的若干问题》。”[1]起初魔幻现实主义被用来研究欧洲后期表现主义绘画,后来经过翻译流传,魔幻现实主义逐渐成为文学流派的名称。“首次使用‘魔幻现实主义’命名拉美当代小说的,是拉美裔美国文学批评家安赫尔·弗洛雷(Angel Flores)。1954年,在纽约的全美文学教授协会年会上,他做了题为《西语美洲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 in Spanish American Fiction’)的发言,将博尔赫斯《世界性丑闻》1935年的发表,定为西语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日。他为魔幻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amalgama de realidady fantasia),并将1935年之后的许多西语美洲小说家,如博尔赫斯、鲁尔福、爱德华多·马耶阿(F.duardo Mallea)、科塔萨尔、诺瓦斯·卡尔沃(Novas Calvo)、萨瓦托……都视为魔幻现实主义者。他还将卡夫卡看作他们共同的‘导师’。”[2]然而,另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雷阿尔(Luis Leal)发表的《论西班牙美洲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1967)一文,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理论的真正奠基之作。尽管拉丁美洲的一些作家拒绝把自己归入此类,但是魔幻现实主义得到广泛的发展并形成作品流、理论流。殖民地历史和反殖民地的斗争经历,第三世界的国家身份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冷战的现实和马尔克斯本人的左翼激进立场等方面的共同归属感和性质,使拉丁美洲日益发展的魔幻现实主义水到渠成地流到了中国。在中国,内部刊物《外国文学情况》1975年1月出版了拉美文学专辑,首次介绍《百年孤独》,但没有使用“魔幻现实主义”一词。“1975年2月出版的《外国文学情况》又发文评介了‘资产阶级作家’卡彭铁尔的《方法的根源》。同样由于看到苏联对它的正面评论,就将其‘神奇现实’美学和巴罗克风格贬斥为‘脱离现实和歪曲现实’的‘空洞的’、‘繁琐、丑陋的漫画’。1976年2月同一本杂志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刚刚出版的新作《家长的没落》时,认为小说没有以政治和阶级观点分析拉美独裁政治的根源,而是用‘魔术现实主义’手法将独裁者神奇化了。”[3]“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名称随后被逐渐采用。马尔克斯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已得到了全球的关注。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轨道,《百年孤独》的中文版于1984年在中国出现,魔幻现实主义译作先后进入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复杂的西方文化和殖民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它是非常复杂的、发展的、开放的。在不同的地方,对于不同的作家,它的含义是不同的。近代美洲就有不同流派,如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神奇现实、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等。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得到诸多作家的呼应。莫言、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韩少功等作家都以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谈做出了回应。当然,莫言的表现更为独特和优秀。简而言之,“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内涵经历了“魔术现实”“神奇现实”“魔幻现实”“生命魔幻现实”等的变化,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经历了从欧洲、美国、拉丁美洲、中国、日本、非洲等地理空间的流变。在本书里,由于论题的限制,我们将主要关注马尔克斯和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