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越民族的迁徙
一 越族流散
卷转虫海侵使东海海域内侵到了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其地成为一片浅海。于是环境开始变得恶劣,越部族生存的土地面积大量缩减,一日两度咸潮,从钱塘江和其他支流倒灌入平原内陆纵深之地,土壤迅速盐渍化,水稻等作物难以生长。此前生活繁衍于平原上的越族人民纷纷迁移。
第一批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区的越人,以后成为句吴的一族,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者。
第二批到了南部的会稽山麓和四明山麓,河姆渡遗址就是越人在南迁过程中的一批,他们在山地困苦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几千年的迁徙农业和狩猎业的生活。
第三批利用平原上的许多孤丘,特别是今三北半岛南缘和南沙半岛南缘的连绵丘陵而安土重迁。
第四批运用长期积累的漂海技术,用简易的木筏或独木舟漂洋过海,足迹可能到达中国台湾、琉球、南部日本等地。《越绝书》卷八中所称的“内越”指的就是移入会稽、四明山的一支;“外越”则指离开宁绍平原而漂洋过海的一支。
二 先民与大自然的抗争
越部族后退到会稽、四明山地是被迫的,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使原本美丽富饶的平原、聚落被海水吞没才退到了山丘。而在会稽山沿山麓线一带及平原孤丘上仍然居住着众多的越族人民。同时可以肯定海侵前在平原上使用过的众多的舟楫,为退居会稽山南麓的越族居民继续使用,用于水运和捕捞,水上航运没有衰退而更成为生产、生活之需要。越部族的生活不仅是倒退到“刀耕火种”的阶段。面对着海侵和海退,退居山地的越族人民一直开展与海水争夺水土资源的活动。主要方式是筑堤拦截潮水,形成山麓地带聚落和生产基地。因之笔者认为对目前会稽山麓冲积扇地带常能见到的古塘遗址,如位于绍兴城南的坡塘和秦望村的古塘等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越王勾践时留下的工程。[9]早于勾践时越族人民进行围堤筑塘御潮,扩大生产、生活之地的活动便已开展。而在宁绍平原这一以筑海塘和围涂为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判断可以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的最早海塘堆积物中得到佐证。[10]
三 越族重返山麓地带
卷转虫海侵的全盛期(距今7000—6000年前)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浅海,越部族的活动中心退到了会稽、四明山区。《吴越春秋》记载当时“人民山居”。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岸线已向后推到了柯桥—绍兴—上虞—余姚—句章—镇海一线。于是越部族开始有居民从会稽山、四明山内地逐年北移,加快对一些咸潮影响较小的山麓冲积扇地带进行不断扩大的垦殖。此外,平原上多有高度在20—100米的山丘,这便为越族聚落发展和生产范围都不断向平原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海侵过后的宁绍平原仍多为湖泊沼泽和咸潮出没之地,不利于人们在平原生产、生活,因之越部族的中心活动区域仍主要是迁徙农业和狩猎业,即《吴越春秋》卷六所称:“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11]
海岸线的稳定为越国走出山丘向北部平原开发创造了条件。越王勾践即位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96),“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12]。其地在今平水镇附近的平阳。越部族的生产活动中心,已从南部山区进入了山北的一系列山麓冲积扇地段。
从海退结束到平原较大规模开发(公元前2000—公元前600年),有一个发展过程,也并非越王勾践一蹴而成。地理环境有一个改造的过程,生产力和国力也有不断发展的历史演变。否则难以解释在越王允常及勾践时一个区区山区部落敢于和河湖交错发达、经济与军事实力强盛的吴国争霸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