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称舜及其《古今名剧合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占鹏

明清两代是中国戏曲继宋元之后的又一个隆盛时期。明清戏曲作家群星璀璨,作品多姿多彩,流派争奇斗艳,声腔曲律、角色行当趋向臻善、精细,以至出现了戏曲剧本几为昆剧而作、昆剧创演甲天下且独登庙堂、比肩大雅成为享誉朝野的主流娱乐的蒸腾局面。在中国戏曲史上,宋元南戏、杂剧具有披荆斩棘的开创意义,但南戏的疏落,杂剧的离隔都显而易见;而明清杂剧、传奇则完全是出于契合心灵、犀通精神需要的自觉主动的文学艺术。明清戏曲作家以其鲠介的禀性、横溢的才华、满腔的热情和博大的襟怀,使处于末位和边缘的中国戏曲与长期雄霸骚坛的诗文词赋并驾齐驱,没有了昔日的噤若寒蝉,苟延残喘,拥有了自己的天地和话语,赢得了被凝视、谛听甚至企慕和倾服。不论宋元还是明清戏曲,它们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都在底层求生图存,孤弱卑微,不仅缺资寡助,相反常被围剿、攻击,却能光芒四射,万众瞩目。它们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堪称文学艺术百花园中逆袭成功的典范。

作为戏曲临川派四大作家之一,孟称舜品行端方,学富才敏,是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理论家和文献学家。他创建学田,修葺学宫,解救义士,为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可贵贡献,表现了关心教育、敢于担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品格。他踵武汤显祖,迈越吴炳、阮大铖,是临川派唯一杂剧和传奇创作兼擅的作家。代表作《娇红记》虽不似《牡丹亭》爆得大名,饮誉古今,却能别开生面,尤其悲剧的彻底洵为《牡丹亭》所不及。他的戏曲理论虽不如汤显祖高标的“情”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那样震聋发聩,但论议的全面、具体可说是汤显祖曲论的补充和完善。而《古今名剧合选》的编选则使孟称舜与臧懋循、赵琦美、毛晋一样,荣膺戏曲文献学家的桂冠,为戏曲作品的保存和流传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也是汤显祖不能比拟的。吴炳和阮大铖,前者仅有传奇《粲花别墅五种》传世,为清军所俘,自缢死,有气节;后者才情富丽,擅长诗文词曲,但品质卑劣,臭名昭著,以忠于史实闻名的《桃花扇》所塑造的阮大铖就是一个阴险毒辣、阿谀逢迎的典型的权奸形象。如此看来,他俩也难与孟称舜抗衡而不分轩轾。就临川派而言,孟称舜是一位仅次于汤显祖的非常独特的戏曲家。

值得注意的是,孟称舜除了戏曲,还有诗文词赋、传记、史评,是一位涉及创作领域广阔、体裁多样的大作家。著述宏富,成就卓越,我以为与他鲜能其匹的高寿有关。据学界已普遍采用的最新研究资料,孟称舜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一生经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六朝,享年91岁,是临川派春秋最高的作家。他诞生时,汤显祖(1550年生)已四十四岁;汤显祖辞世(1616年卒)时,他才二十二岁;他去世时,汤显祖仙逝六十八年,而吴炳(1647年卒)和阮大铖(1646年卒)则亡故三十七、八年了。这样长寿,对遭逢明清换代、江山易主的孟称舜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虽说他的同乡陆游(1125—1210)、徐渭(1521—1593)、朱彝尊(1629—1709)都以高龄名垂青史,但仍不能跟他媲美。而越籍的洪昇(1645—1704)、龚自珍(1792—1841)以至鲁迅(1881—1936)去世时年龄都不是很大。这除了先天的因素,大约也能看出孟称舜养光韬晦、以柔克刚且为别人所不能超拔的更加坚忍更加智慧的生存之道。在他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影子。一个作家的成就虽不完全取决于年齿的长短,但年届九秩的高寿毕竟给他赢得了建功立业的澹定和从容。如果洪升、龚自珍以至鲁迅再长寿些的话,那么,他们的事业肯定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还壮阔。一个高寿的作家,留下的遗憾必然不会太深太多。孟称舜以他的高寿,较长时期独自扛旗,不仅使临川派戏曲创作维系时间延长,而且对中国戏曲的持续发展和不断繁荣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艳霞博士撰写的《孟称舜及其〈古今名剧合选〉研究》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鉴于孟称舜之于中国戏曲史尤其以汤显祖挂帅的临川派戏曲作家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迄今为止的孟称舜暂付阙如、尚存缺憾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金艳霞的这一选题是经过审慎考虑、严格筛选和反复斟酌才确定下来的。从孟称舜的文学、文献学成就和他被后世的关注度看,选这一题目体现了著者能够及时发现研究薄弱点的敏锐的学术眼光。明代是一个戏曲选编很兴盛的朝代,除了《古今名剧合选》,《元曲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六十种曲》《盛明杂剧》诸曲籍都是曲选库藏,也完全可作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然而,它们非但卷帙浩繁,而且不含编者创作,属于单纯曲选,难以领略编者创作才情和风骨。《古今名剧合选》不仅收录别的戏曲家的作品,还收录了孟称舜自己的杂剧作品,更可贵的是但凡入选剧作都有非止一条的众多点评,而孟称舜又是杂剧和传奇兼擅的作家,无论从文学、文献还是从创作、理论以及作者纵跨明末清初的生平看,孟称舜及其《古今名剧合选》都有不容忽视的典型性,它较大限度地储存了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丰富信息,相对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戏曲创作、理论和文献的原始风貌。

同时,选这一题目也体现了著者能够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研究制高点的珍贵的学术勇气。适合做博士学位论文,不等于做起来就很顺手。何况金艳霞攻读硕士学位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两者虽不可分割,但毕竟是两个专业。文献学研究要求冷静、客观、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用证据说话,容不得裹挟个人感情和想象;文学研究则允许有特定的感情和合理的想象。一般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年轻学子,对中国古典文献学都认为甚为枯燥无趣,遂敬而远之,读硕士生时分专业多不愿意选中国古典文献学。金艳霞从中国古代文学到中国古典文献学,又选了古代戏曲文学文献方向,而孟称舜及其《古今名剧合选》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她来说,无疑是陌生的,选择它就意味着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即使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戏曲也比诗文词赋要艰难得多。制曲早就有所谓“三难”,即臧懋循提出的“情词稳称之难”“关目紧凑之难”和“音律谐叶之难”。一个戏曲作家,除了考虑文学因素,还要面对诸如角色、演员、乐队、观众、舞台等等,比诗人、文人和词人难多了。中国戏曲作家比诗人、文人和词人都少,而在世界上戏剧家也是最少的。创作尚且如此之困难,学习则更是难上加难,比如宫调、曲牌、格律、声腔之类,即使有些专业基础,也未必能说出所以然来。更有甚者,自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戏曲不能入《四库全书》的禁网被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戏曲不再受到格外歧视和排挤。但是,就受欢迎的程度言,戏曲研究仍不能跟诗文词赋研究相比。这让从事戏曲研究的人多少有些气馁和无奈。而金艳霞自始至终竟毫无畏难情绪与拣易想法,况且做出来的东西还有模有样,真是难能可贵。

该著由绪论、主体部分六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详细梳理了前人的研究状况,分两个阶段回顾成绩,揭指缺陷,作为主体部分之研究的缘起和依据。第一章对孟称舜的家世、生卒年、籍贯、仕宦经历以及交游、思想和著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述,使孟称舜的生平轮廓更趋于清晰完整。第二章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古今名剧合选》的编选理念、选剧标准、著录文献与版本类别,对孟称舜作为一位文献学家进行了具体观照。第三章对《古今名剧合选》收录的56种剧作之于目录学著作著录与现存版本之于曲籍编纂作了全面检索和逐一叙录,这乍看起来似乎只是述而不作的机械劳动,实际却渗透了著者的心血和涵养。第四章将《古今名剧合选》与《元刊杂剧三十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元曲选》作比较,分析各剧不同版本的差异,揭示杂剧由元至明发展演变的规律。第五章以《古今名剧合选》的点评为依据,从传情、人物、风格、语言四个方面对孟称舜戏曲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确立了孟称舜戏曲批评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的坚实地位。第六章对《古今名剧合选》所收剧作之于元、明、清曲选与曲谱的摘编和辑录作了通盘分析及整体解读,探究了它在中国古代杂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语对《古今名剧合选》的戏曲文献、理论批评及文化学价值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增强了它的意义。限于篇幅,著者删除了博士学位论文考察孟称舜现存五种杂剧的本事源流、剧目著录、版本种类、创作意图、总体特征和艺术成就的内容,突出了书稿的文献学特色,使书稿风格更为和谐统一,这种做法也很值得肯定。

应该说,这是迄今关于孟称舜生平与创作、著述最系统的一部著作。著者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该著发挥和突出了专业的优势与特长,全书主体部分共六章,六章全部都论述《古今名剧合选》,而《古今名剧合选》研究,又是孟称舜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往研究多重视孟称舜的生平、创作和理论,也有关注《古今名剧合选》者,但分量、程度都显得轻浅,没有置于中心和主体地位。此著则改变了这种状况,除了论述孟称舜生平、交游和著述,《古今名剧合选》被摆在了显著位置。著者几乎把全副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这部曲选上,不论从专业要求还是研究缺憾来说,这种考虑和安排都是特别合适的,既与此前研究有别,又突出了自己的特色,还弥补了往昔研究的不足,可谓一举三得。而对《古今名剧合选》的研究不仅有本体考察,而且有横向比较,还有流传和影响评述,既注重具体、微观、个案的分析,又善于概括和归纳特征与规律,每每能够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陷入纷乱、支离的材料,而是进得去,出得来。即使对研究较多的孟称舜的生平和创作,在积极吸收新成果的同时,往往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做到尊重别人,又不亦步亦趋,使该著保持了独立的著述个性和优良的学术品质。从整体上看,该著观点鲜明,论证缜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新论灼见频出迭现,尤其文笔简洁晓畅,优美隽永,自始至终仿佛一气呵成,犹如飞流直下,毫无晦涩板滞,读来令人兴味盎然,神明爽俊。在中国古典戏曲文献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一部值得阅读和参考的上乘之作。

金艳霞博士籍贯甘肃白银,聪颖敏悟,勤勔好学。2010年秋从兰州文理学院以在职讲师到西北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她是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本科生。她的硕士生导师是兰州大学文学院著名古代文学专家赵建新教授。本科、硕士生都获得了十分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训练,而在职教师的履历又使她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处事能力,再加之天赋灵拔,踏实刻苦,所以甫入学就进步很快。除了攻读博士学位,她还承担着不轻的教学任务,却把学业、家庭和工作兼顾、协调得比较圆宜。2013年夏以优异的成绩如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并顺利拿到了文学博士学位。近两年来,她仍非常努力,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期冀她在今后的征程中能够持之以恒,再接再厉,不断进取,更上层楼。

2018年3月10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