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认识论一般

历史领域中的“月亮问题”实质是历史领域中的认识论问题。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苦苦追求,但取得的成果与学者们付出的努力并不相称。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在历史研究中未能认真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历史领域,对于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许多研究者那里,不仅概念模糊,而且认识非常混乱,致使一些极为明显的东西被搅得晦暗不明,迷雾朦胧,不易理解。有些问题甚至被神秘化,把历史的殿堂变成了深不可测的迷宫。为了澄清这种乱象,我下决心对历史认识论进行探研。我深知,这是一块虽已开垦但缺乏收获的土地,道路崎岖,荆棘丛生。不过,马克思的话鼓励了我:“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2]

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理论,先有认识,然后才有对认识的研究。人每天都在认识,这种认识是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人的思维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对这种反映进行专门的研究便形成了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

一 唯有人才真正具有认识

宇宙中一切存在着的物质都具有反应(带有无生命机械的性质)的特性。太阳照射物体,该物体除了对光的反射使我们能看见它外,它的温度会升高,这也是该物体对阳光的一种反应。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带有生命的特性)是在无生命物质反应特性的基础上经过亿万年进化发展而来的,这种反应更为复杂,对风雨雷电等一切外物的作用,生物均能作出反应,而且能区别对不同作用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含羞草对触碰会收拢叶片,向日葵会迎着太阳而转动等。动物的反应能力比一般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更加高级,它能依靠自己的运动形式的变化来对外来作用作出反应,特别是那些具有发达大脑的高等动物,它们许多反应机智而灵敏,甚至超过人类,如狗的嗅觉。但动物的反应不论多么高级和灵敏,都达不到意识的水平,即不能用一种语言把自己所受到的作用加以概括和表述出来。

在高级动物大脑的基础上,通过劳动,使动物中的一种猿类——类人猿的大脑逐渐演变成人的大脑。人的大脑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具有意识的功能。在自然界中唯有人有意识,只有人的意识,才能把人自己同外物的关系通过思维,借助于语言文字形成认识并把它表达出来,使别人也知晓。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唯有人才真正具有认识。动物也有认识,如狗能认识它的主人,老马识途等;但同人的认识相比,动物的这些表现为认识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还不是真正的认识,即使称作认识,同人的认识也不可同日而语。弄清这点区别非常重要,因为正是这一区别决定了人的认识是有成果的——观念和观念的体系——理论、思想等精神的存在;而动物的认识是没有成果的,它永远只是它自身的存在。

人的认识是从区别开始的,状物是人认识初始阶段的重要特点,状物就是比喻、比较,以此物比喻、形容彼物;拿此物与另一物进行比对。有比较才有区别,有区别才有认识,区别是人认识的一次飞跃——它接触到了事物的质。对此事物质的一种肯定,同时是对彼事物的否定,即认清此事物就是此事物,而不是彼事物。例如:“这是一朵菊花”,这种肯定同时就否定了它是别的东西,别的花。这是人类认识的初始阶段。比喻也是一种联系,原始的人常常把自己与某种动物联系起来,“图腾”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没有形成圆的观念之前,他们把圆的东西说成像太阳那样。比喻是人们说明事物的一个很方便的方法,也是人类认识的一个进步,如东汉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地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这种比喻在今天看来未必科学,但在张衡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比喻把一个宇宙模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的认识就是在劳动中,不断进行比较、区别无数次的练习中发展起来的。

对人类认识起源的简单回顾表明:认识不论多么复杂,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外部世界,是人脑对外物的反映。

二 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理论

认识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研究人的认识的理论,这就是认识论。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就是研究人的认识的起源、发展以及对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等。人的感知、知觉是人认识的低级阶段,也称感性认识阶段;理性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也叫认识的理性阶段。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所有的存在物都与自然界成为一体;自从有了人,自然界便有了自己的对立物,就是说,自然界作为客体的存在不能再是什么别的存在;而人除了作为客体的存在以外,他还是主体的存在。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存在物,他除了自然本质以外,还有属于他自己的主观世界,从此自然界便一分为二,产生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这两个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具体表现为人既依赖自然、属于自然,又反作用于自然,即认识和改变自然。在依赖中认识和改造;在改造、认识中加深依赖。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是任何其他自然物所没有的,自然界中一切其他动物都是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唯有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自然,在自然界打上人的印记,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不仅如此,人还通过实践,不断地将自然人化和将人自然化,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人的意识把握自然和创造更加美好的自然。

人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改造,这种改造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而精神的改造使得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不仅能把握自然和外界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终于发展到透过现象,能从整体上、根本上去把握世界,这种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哲学,即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所以,哲学是认识的升华,升华到研究认识自身。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认识论,是认识论的高级发展。

以上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去理解认识论,仅仅把认识作为人的一种特性来加以说明。其实,人的认识都是具体的,都是特定的主体在特定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对特定客体的反映。因此,对每一种认识都必须做具体的研究。

三 哲学和认识论

从古到今的哲学,总是围绕着人的思维与客观存在关系的问题而发展开来的。如前所述,也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而来的。对此问题各派哲学观点不同,长期争论不休。

把思维与存在关系具体化就是这样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即凡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与此相反的观点,则属于唯心主义,由此产生出两种认识论,即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对后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认识论派别,凡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就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对第一个问题唯物主义的解答就会引申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对第一个问题唯心主义的解决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或不可知论。

在唯心主义认识论中又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它的基本特点主张观念先于人和宇宙万物而存在,认为在人和宇宙万物存在之前,已经有一种观念存在了。中国宋朝的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之前已有天地万物之“理”,这里的理就是一种观念,正是这个“理”决定了万事万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不依赖于人、独立于人之外的“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这种哲学所讲的认识,不是人对外物的反映,因为外物是观念的产物,所以认识就是观念的自我认识。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认为人的认识是先天的,人天生就具有知识,所谓“生而知之者”。是人把知识带给了事物和自然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居于理念世界之中,早就具有知识。他说:“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且具有着知识。”[3]降生为人以后,由于受肉体的玷污和蒙蔽,将原来就有的知识忘却了,要通过接受外物的启示,把忘记的知识回忆起来,这也就是学习,经过这样的学习人才有了认识和知识。所以,柏拉图把人的认识说成是“回忆”。

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主张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人的意识,离开了人的意识就没有世界。例如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说一切事物依赖于人的感觉,没有人的感觉就没有世界。中国明朝的王守仁认为“万物都在我的心中”,“心外无物”。说法不同,但根本意思都一样,都认为客观世界不能脱离人的感觉而独立存在。这种哲学把认识的过程当作是思维自我认识的过程,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认为,正是这种主观的认识决定着一切客观过程。

唯心主义认识论,不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还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不正确的。说它们不正确是因为二者都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也就是没有解决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他们歪曲甚至颠倒了这种关系。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即认为要真正认识客体是不可能的。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哲学上是一位不可知论者,他怀疑人认识事物的可能性,完全否认人的认识能达到真理。他承认感觉,但认为感觉是“由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认识来自感觉,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种感觉就是对某物的感觉呢?因为感觉之外的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人的内在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因此,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休谟提出感觉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然而他对问题的解决是消极的、错误的。康德对哲学认识论是有重大贡献的哲学家,在近代,把认识作为对象专门加以研究,是从康德开始的。但从根本上讲,康德也是一位不可知论者。他认为,事物有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之分,他把现象背后的存在称作“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认识只能认识现象,只能停留在现象的此岸,鸿沟对面的“自在之物”的彼岸人们是无法达到的。不可否认,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认识困难很多;但这并不等于人对客观世界不能认识,不可知论是错误的。事实表明,人通过实践在不断地将“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之物。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人类认识史中发展出来的另一派哲学认识论,它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种认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把人的认识说成是对外物的机械的反映,人之认识外部事物就如同镜子照映外物一般。这种机械的反映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虽然有力地挑战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但并不能彻底战胜它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认识论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不仅彻底战胜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结合起来,认为人在实践中产生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识外物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改变外物的过程,它将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论是机械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是同一切唯心论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