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马可·波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马可·波罗,一个自14世纪起就受到东西方共同关注的著名旅行家。他的名字不仅出现在中小学的书本中,而且充斥影视、广告和品牌中,被物欲膨胀的当代社会过度消费。尽管在当今社会受到如此热捧,但马可·波罗本人及其《马可·波罗游记》的命运却在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中波折起伏,充满着戏剧性的遭遇。马可·波罗从中世纪威尼斯滑稽剧中的“吹牛大王”到成为近代探险家的先驱,再到现代被誉为伟大的旅行家,《游记》从“世界第一奇书”到成为哥伦布的旅行指南,再到被视为研究中西交流的宝贵资料,人们对其认识逐渐从偏狭武断走向客观公正,这得益于学者对之从初浅到深厚的漫长研究。
早在《游记》面世的14世纪初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夜,也是政教斗争激烈、黑死病蔓延、经济滞缓,以及十字军东征失利的多事之秋,情绪悲观的人们难以相信书中描述的遥远东方竟然有政治稳定、文教昌明的元帝国存在,他们宁愿将《游记》当作奇闻怪谈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不愿意接受马可·波罗求真“如实”的记录,且充满了怀疑和非难。当然,在《游记》的大量读者中,也不乏“马可·波罗迷”,尤其是人文学者、探险家等从马可·波罗这里汲取了大量的新知识,获得了探险东方异域的精神动力。这批精英、学者和探险家就是研究马可·波罗的肇始之人。鉴于时代的久远以及资料的匮乏,我们对中世纪以及近代的西方学者对马可·波罗的研究从略处理。
本章主要关注19世纪后期“马可·波罗学”出现以来,中外学者对《游记》的研究情况,力图梳理出相对清晰的脉络和学术演变的动态过程。首先是对中国和欧美国家(主要是意大利之外的)学界自19世纪后期以来至现在关于马可·波罗来华研究情况的综述。对“肯定论派”“怀疑论派”和“否定论派”[1]的著名学者的论著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基本可以得出大多数学者支持“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的观点。其次是对意大利和日本学界关于马可·波罗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意大利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对其的研究可谓蔚为兴盛,硕果累累。相对于意大利较为丰硕的马可·波罗研究成果来说,日本的研究相对薄弱,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意大利和日本的马可·波罗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因语言的障碍较难能为中国读者看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的马可·波罗研究者日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