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荒野意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荒野的概念溯源

《汉语大字典》中“荒”字首意为“田地生草,无人耕种”。“野”为“郊外”,“广远之处”。英语中,“荒野”一词写为wilderness,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语“widdeoren”,其中“deoren”这个旧式英语用词意为“动物”,加上前缀“wild”便显示了“deoren”的范围,表示存在于文明之外的、不受控制或约束的动物。后来缩短为wild-deor,指代“狂野的、无人居住的、未开垦的地方”(“wild,uninhabited,or uncultivated place”)。Wild-deor一词最早的使用记载之一是在8世纪的史诗《贝奥武夫》中,意思是指“栖息在一个阴暗的布满森林、峭壁和悬崖的地带上的野蛮人和怪兽”[1]。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英语大辞典》(1755)中将“荒野”与“野生、野火、野生植物”(wild,wildfire,wilding)等收录到一起,并将“荒野”定义为“粗鲁无序”(rudeness and disorder)。[2]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在词典中也将“荒野”定义为“荒僻野蛮的大片土地”(a tract of solitude and savageness)。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学者对荒野的具体诠释虽不同,但均认为荒野之处无人烟。一千五百年以来这个词的基本词义都没有发生变化,始终是一个富有宗教内涵和神秘色彩的人文地理学词语。

在探讨荒野这一重要概念的背后内涵时,有必要清楚几对词之间的区别。第一,“荒野”(wilderness)和“野性”(wildness)。两个词具有同样的词根wild,意指“居于自然之中,非惯常驯服的或是家居的”。“wilderness”的词根是“will”,带有一种“我行我素”(self-willed)或者“难以控制”(uncontrollable)的意思。从这个词中产生了“wild”,在古瑞典语中,意指“不羁无序”“未被驯化”的。[3]但荒野与野性不同。荒野是人类提出的概念,用于定义特定类型的包含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在内的野生环境。荒野不同于野性,声明荒野与人类规模一样宏大也无不适之处。野外的自然随处可见,荒野却不是。在混凝土人行道的缝隙中生长的草与在阿拉斯加布鲁克斯山脉中生活的熊一样富有野性。但是,没有人会质疑其中一个是在荒野中,而另一个却不是。第二,“荒野”和“田野”(field)。荒野不是田野,田野这个词出现在公元1000年,指的是开阔的空地,是“由于人类干预或意图而有种子或花朵生长的地方”。[4]而荒野多是指“无序或混乱之景”,常与森林相联系,与田野相比,荒野是容易令人迷失或困惑的地方。在美国人心中,荒野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地方,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