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进贡与出使
——东亚诸国宗藩关系下的外籍宦官
中国的宦官制度伴随整个封建帝制时代,是世界上阉宦存续时间最久远的国家。尤其是明代,宦官人数之众、机构之完备、职能涉及之广泛,使之权势达到顶峰。而明代前期,“来自外国进贡、边地进献、战俘以及罪囚,这三类宦官,在明代前期宦官来源中占主要比例。”明代中期以后,内地尤其是近畿地区成为宦官的主要来源地,顺天府、保定府成为“中官窟穴”。[1]
位于中国东方和南方的朝鲜与越南同属古代中国最亲近的藩国,自古迄今,政治、经济与文化均与中国密切不可分,尤其是明代中国作为前近代时期东亚“宗藩体系”的核心,有从朝鲜、安南、琉球征索、纳贡来的宦官阉人,这些阉人作为特殊“贡品”是中央王朝与周边属国间不平等关系的产物,也成为明初政治舞台上独特的政治风景。
就笔者目前掌握的史料所及,唐朝宫廷中已有来自朝鲜半岛的阉宦记录,元、明时期开始大量涌入。而明初亦有少量元朝宫廷留用的安南宦官记录,及至永乐五年(1407)征安南,带回所谓“安南火者三千”,安南阉宦多由此入宫。此外,《明实录》中亦记载占城国王阿答阿遣使臣“贡象及侍童一百二十五人”。[2]进贡的侍童当为入宫服务的小阉宦。
值得注意的是,永乐二年(1404)九月,真腊国王参烈婆畏牙派遣陪臣奈职等九人来朝贡方物。之前,有明朝中官出使真腊,其中三名使者在真腊逃跑,于是真腊国王“以其国中三人从中官归补伍”。礼部引见。明成祖朱棣曰:“中国人自遁何预彼事,而责偿且得其三人,语言不通,风俗不谙,吾焉用?况其皆自有家,宁乐处此?尔礼部给之衣服,予道里费,遣还真腊。”尚书李至刚等人曰:“臣意中国人必非遁于彼者,或为彼所匿,则此三人亦不当遣。”上曰:“不用逆诈,为君但推天地之心侍人可以。”[3]尚书李至刚等人认为,出使真腊的宦官未必逃跑,可能是被藏匿了,故不必遣返,但朱棣不愿用逆诈之人,遂将其遣返。
并且,永乐四年(1406),琉球“进阉者数人”,亦被明成祖以“彼亦人子,无罪而刑之,朕何忍焉”所婉拒。[4]可见,朝鲜和安南因自古以来与中国最为亲近,谙习风俗,往来密切,因而得明朝皇帝信任,被纳入宫廷的宦官数量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