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以《外传》作为典型案例,析论其本身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并将其所呈现的思想结构展现出来。即以其所涵括的礼治思想、忠孝矛盾、士节问题、君臣关系和天人关联五个方面言之,此五者间的逻辑关系为何,尤其是立足政治学的视角,应当如何将之置诸政治学的一般理论视野之中,十分关键。
按照原初研究设计言之,之所以将《外传》作为研究对象,源于其处于先秦诸子学与两汉经学之间,位处“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的百家余绪之际。如此,在展现出《外传》的政治思想结构之后,还需对礼治思想、忠孝矛盾、士节问题、君臣关系和天人关联等方面的思想史演绎逻辑进行勾划。这就需要将《外传》置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将其与前前后后的文献进行比照,查对异同,以此得出自先秦诸子学向两汉经学的演绎轨迹。
本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于,对王权主义发展形成的思想运行过程作解剖。立足《外传》所能涉及的思想范围,审察王权主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演变动向和历史形成进程。故而,本书立足《外传》这一文本而不限于文本,从中提炼出基本主题和基本问题,将之放入秦汉之际这一历史范围内,透视汉初士人的政治观念变迁,总结汉初士人的政治思维特点。
此外,将《外传》作为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典型文本,从中透视出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般性特点,亦是一个研究重点。可以值得向往的是,在君主政治体制下,结合具体政治情境,进行相关权变调节,并以此来维系君主政治的基本统治秩序,是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由此,“在政治调节中强化王权”是其基本意图,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治理政治学”特点十分突出,即政治思想的工具理性特点明显。
(二)研究难点
从本质层面言之,对历史文本的现代解读与诠释,与作者原意定会有一定的隔膜之处。由于脱离既有历史语境和政治情境,经典原意和作者原旨到底指向何处,今人已不可能全然知悉。以韩婴与《外传》而言,其在《史记·儒林传》和《汉书》中的记载十分有限,这无疑提升了理解作者原意的难处。对经典的诠释是否符合作者本意,合理诠释的恰切界限究竟止于何处,这因人而异亦十分难以把握。鉴于如此情境,只得就《外传》的基本主题和反复出现的相关主题,多立足于“内证”视角,进行较为充足的分析和论证。
立基于基本主题,将《外传》思想立意与先秦诸子所倡导的学术主张相比照,则能就其中基本异同研判出《外传》对先秦学术的继承与革新之处。查寻文本词句间的流动与变异,相较于古人而言,对今人亦是难点所在。相似词句间的变化可以较为清晰地通过比照查对择取出来,对某一问题的情感态度则非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难以察见其演变趋势。正如萧公权所言,晚周秦汉学术“学派之名号犹昔,而思想之内容有异”[79],随着政治情境变迁,所用名词不曾变化而实际意义已改。然而此为本书重点所在,这无疑加重了此一难点的权重系数。只有通过思想流变大致趋势,继而方能得出《外传》在这一思想演变谱系中的相对位置,是为《外传》的政治思想史地位。这是该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得出进一步结论的基础,亦是较为棘手之处。
鉴于本书的政治学视角和理论进路,必然谋求探索《外传》在政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意义。一方面,这需要与《外传》的基本篇章立意相通,并将其基本篇章依从一般政治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谋篇布局。另一方面,又需要化零散为整篇,集腋成裘,将各个章节方面所显现出的分散意蕴,连缀成为一个政治主题。这亦是一个难点所在,更是本书得以最终成立、成型的关键所在。
[1]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页。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页。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第3页。
[4] 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 《隋书·志第二十七·经籍一》。
[6] 文中所用《韩诗外传》版本为许维遹版《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随文简称《外传》。
[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经部十六·诗类二》。
[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经部十六·诗类二》。
[9] 魏达纯:《韩诗外传译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 转引自马鸿雁《〈韩诗外传〉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
[11] 马鸿雁:《〈韩诗外传〉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
[12] 《汉书·艺文志》。
[13] 《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998页。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经部十六·诗类二》。
[15] 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2012年版,第516页。
[16]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第1页。
[17]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三),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18] 龚鹏程:《汉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9—170页。
[19] 袁长江:《说〈韩诗外传〉》,《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
[20] 樊东:《从“传”体特征看〈韩诗外传〉的性质》,《中国古籍与文化》2015年第1期。
[21] 魏达纯:《韩诗外传译注》,第3页。
[22] 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前言,第2页。
[23] 汪祚民:《〈韩诗外传〉编排体例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4] 罗立军:《〈韩诗外传〉无关诗义辨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5] 王硕民、刘海:《〈韩诗外传〉用诗与诗论》,《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2001年。
[26] 于雪棠:《〈韩诗外传〉解经方式及其文学教育意义》,《学术交流》2011年第1期。
[27] 房瑞丽:《〈韩诗外传〉传〈诗〉论》,《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28] 于淑娟:《韩诗外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9] 艾春明:《论〈韩诗外传〉的经学价值》,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0]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31]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三),第1—45页。
[32] 袁长江:《说〈韩诗外传〉》,《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
[33]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4] 黄震云:《〈韩诗外传〉和汉代文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5] 边家珍:《论〈韩诗外传〉的〈诗〉学性质及特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6] 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5—6页。
[37] 杨柳:《〈韩诗外传〉哲学思想刍议》,《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8] 王培友:《〈韩诗外传〉的文本特征及其认识价值》,《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
[39]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三),第23页。
[40] 罗立军:《〈韩诗外传〉的礼治思想》,《理论月刊》2007年第5期。
[41] 杨柳:《儒道并举:〈韩诗外传〉的治国修身思想》,《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2] 张红珍:《〈韩诗外传〉中的孝忠矛盾》,《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43] 张仁玺:《〈韩诗外传〉中的孝道观述论》,《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44] 师纶:《漫谈〈韩诗外传〉中的举贤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45] 尹茂竹:《〈韩诗外传〉大一统治道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46] 韩星:《〈韩诗外传〉的治理之道》,《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7] 龚鹏程:《汉代思潮》,第169—170页。
[48] 李华:《论孟子士人精神在汉代的影响》,《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9] 汪中:《荀卿子通论》,载王先谦《荀子集解·考证下》,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50]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三《荀子当从祀议》,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十八年四禄堂刻本。
[51]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三),第7页。
[52] 强中华:《〈韩诗外传〉对荀子的批评》,《现代哲学》2012年第3期。
[53] 李峻岫:《韩婴孟学思想探析——再论〈韩诗外传〉与孟荀的关系问题》,《云梦学刊》2010年第1期。
[54] 李知恕:《论〈韩诗外传〉的黄老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55] 杨柳:《儒道并举:〈韩诗外传〉的治国修身思想》,《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6]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109页。
[57]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108页。
[58]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三),第25页。
[59]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三),第23页。
[60] 龚鹏程:《汉代思潮》,第189页。
[61] 艾春明:《〈韩诗外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2] 樊东:《〈韩诗外传〉著述体例及相关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6年。
[63] 于淑娟:《韩诗外传研究:汉代经学与文学关系透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6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第330页。
[65] 蒙文通:《经史抉原》,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7页。
[66]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三),第1页。
[67]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23页。
[68]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69]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1期。
[70]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第876页。
[71] 葛荃老师编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一书,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政术之发达。葛荃主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2]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第55页。
[73] 葛荃:《走出王权主义藩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第95页。
[74]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第513页。
[75]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第514页。
[76] 葛荃:《社会性与公共性析论——兼论中国社会三层次说及其方法论意义》,《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0期。
[77] 刘泽华:《王权主义概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8]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总序,第3页。
[79]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