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杜甫《佳人》及君臣关系问题
问:杜甫《佳人》,是罢官流放后向皇帝曲陈其情之作吗?
答:这是华州去官后,乾元二年(759)秋刚到秦州之作。彼时诗人尚未从肃宗对他罢官流放的忧伤中走出,又得为尊者讳,故采用婉曲比兴手法发抒。先看诗。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此诗前人评价甚多,如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从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及《诗经》“美刺”的传统认知。
“在山”二句,似喻非喻,最是乐府妙境。末二语,嫣然有韵。本美其幽闲贞静之意,却无半点道学气。《卫风》咏《硕人》,所以刺庄公也,但陈庄姜容貌服饰之美,而庄公之恶自见。此诗之源盖出于此。偶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全是托事起兴,故题但云《佳人》而已。后人无其事而拟作与有其事而题必明道其事,皆不足与言古乐府者也。
《唐诗鉴赏辞典》则认为:“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种停留诗面的解释,看似实在却不落实处。离开诗人遭遇,一本正经解诗,都是误人子弟。鲁迅《“题未定”草(七)》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解读此诗不可忽视诗人动机、写作背景及譬喻中寄托的幽隐之意。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杜甫因灾荒饥馑不得已主动辞官,以此认知此诗,便会犯人云亦云之错,只能作脱离诗人本意的“通解”。
对诗人遭遇的认识,关键在“君臣关系”“去官”以及如何认识“诗史”内涵上。
问:依你之见,此诗是认识诗人政治遭遇的一扇窗户?
答:应该说是无数窗户中的一扇。回到《佳人》,唐汝询《唐诗解》说。
此诗叙事真切,疑当时实有是人。然其自况之意,盖亦不浅。夫少陵冒险以奔行在,千里从君,可谓忠矣,然肃宗慢不加礼,一论房琯而遂废斥于华州,流离艰苦,采橡栗以食,此与“倚修竹”者何异耶?吁!读此而知唐室待臣之薄也。
唐汝询从“唐室待臣之薄”解,比较符合实际。但“疑当时实有是人”又错谬,实际“佳人”就是杜甫,他借“佳人”典故隐身其中,并非简单取譬引喻。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写陈皇后见废之事,杜诗之意不言自明。
从诗人出身看,世为显族,儒学传家,门风不坠。在初盛唐重门第的传统下,他自视甚高,故才在诗中自况“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初唐社会的向上活力主要是贵族贡献,这无可置喙,杜诗忧国如家,反映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极高的文化教养。他所奉之儒,并非汉代经学后世俗化的儒,而是孔子对西周社会总结下的儒,他非常尊崇秩序,向往圣王世道,以古制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反对分裂,痛恨乱臣贼子,把血缘、风俗、礼义作为考量社会的标准,重视淳风厚俗和亲情孝道。他以古礼古制处世行事,在《杜鹃》中说“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但他面对的却是不尊孝道的人主,肃宗打击玄宗旧臣,将父亲深锁太极冷宫,皆为不孝。所谓“冷宫”是皇宫背后面北而开的宫殿,终日不见阳光,故言冷宫。对此,他以《杜鹃行》做了深婉严肃批评。应该说,他的不幸遭遇与肃宗政治阴心紧密相关。
第一,君臣关系。
杜甫得官于天宝十三载(754),为东宫兵曹参军。《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自注“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左右卫率府兵曹乃“东宫武官”,掌兵仗仪卫。这是诗人首次与肃宗扯上关系。在率府他有《夏日李公见访》,李公,黄鹤《黄氏补注杜诗》“按宗室世系,当是李炎,时为太子家令”。太子曾遣李炎慰问诗人,彼时君臣关系很好。这也就能解释灵武登基他即刻北上勤王的行为。今人罕知杜甫在太子府任职一年,错以为天宝十四载冬授官即回奉先(陕西蒲城)省家。东宫期间他有《魏将军歌》“万岁千秋奉明主,临江节士安足数”,也是初次为官,人生得意之歌。至德二载(757)四月逃出长安再度凤翔勤王,《喜达行在所》“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此时君臣相惜。但很快在处理房琯上出现了分歧,他效仿古代死士以抗争,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他被疏远,七月作《述怀》“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可知君臣欢会已告结。八月赶出凤翔,回鄜州长假。这便可理解《佳人》“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的痛苦了。
第二,去官。
凤翔疏远后,被迫省亲,作《月》“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群”,诗心甚苦。他是有记载的肃宗处理房琯案第一位官员。被长假,他有抱怨,但很含蓄,如《独酌成诗》“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他也有相期,《收京三首》“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返京后又作《腊日》《端午赐衣》等感遇诗。但终究肃宗要树威,要打压旧臣。乾元元年(758)春中书舍人贾至出汝州刺史;五月,宰相张镐出荆州长史;六月,事件中心人物房琯被贬邠州刺史,国子祭酒刘秩出阆州刺史,京兆少尹严武出巴州刺史,吏部侍郎韦陟出绛州刺史。左拾遗杜甫虽出身东宫,亦未获宽容,出华州司功参军。是年又流李白夜郎。可次年(759)所有人皆获平反另用,连从璘叛乱的李白都获免赦,唯有杜甫反遭“去官”,可见肃宗怨毒之深。此间他在长安写《义鹘行》,在华州写《瘦马行》,两首奇诗均有所托,乃是自画对抗皇帝疏救房琯的英勇行为。离长安时有《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悲酸令人唏嘘。这一“望”竟成永诀。出华州路上《题郑县亭子》“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有些事可以记载青史,但为尊者故,又不能言说,更为幽独伤神,他只能“独立万端忧”(《独立》)。在华州他思念昔日同僚,故作《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
其一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
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氛氲满眼香。
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其二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这是诗人对左拾遗职位孜孜矻矻、恋恋不舍的回忆。在华州有《洗兵马》关心王事,渴望中兴,讥刺肃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他倦了,想得到安宁,《夏夜叹》“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但肃宗惩罚又接二连三追至,又作《立秋后题》。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这是他极其重要的诗,堪称人生大坎,涉及“去官”解读。此诗发出许多信号,“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罢官”是由他人,非自己之故;何事何故,形骸为之拘束、役使,劳心伤神受缚呢?当时诗人被免官流放大事折磨得形神憔悴,哪里是学术界认为的主动辞官?更非关中饥荒之故。《新唐书》不言罢官,明显为尊者讳。这就涉及《新唐书》与杜诗谁真实的问题了,古人治史凡为尊者隐恶均取天灾托词,于是“逃荒弃官”便被《新唐书》坐实了。其实诗人委婉的“罢官亦由人”,已道明真相。《秦州杂诗》亦有暗示,“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何以满目悲事?是谁让他远游边地?都是罢官流放的必然结果。远游,春秋笔法,即流放,罢官之后流放。在秦州《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何以独怀郑虔,因为遭遇一致,具是罢官,又得为尊者讳,不能直说,只能借怀人发抒,“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夫子嵇阮流,更被时俗恶”,可以说肃宗就是那不尊礼法的恶俗之人。凡此种种,均当得起《佳人》描述:“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第三,诗史。
“诗史”概念最早出于《本事诗》,孟棨有衡量标准,以孔子治史为对照,由于杜甫作诗与孔子治《春秋》合辙,故称诗史。我以为诗史内涵有三。一是秉笔直书,二是微言大义,三是言王事为尊者讳。孔子以《春秋》维护社会秩序,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左传·成公十四年》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可今人所谈“诗史”并非上面原则,而是广义的,即包含一切纪实的诗,就是今天称为现实主义的部分,如《哀王孙》斑斑血泪的纪实,《月夜》家庭骨肉的分离,《三川观水涨》去鄜州避寇举家逃难遇水的惊恐,均是实录。我认为这些诗说现实主义可,但不能概为诗史之作。杜诗质变,是在华州之难后。《本事诗·高逸》“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孟棨“诗史说”,专指禄山之乱、华州罢官流放后,在陇、蜀达到《春秋》标准的诗。孟棨“诗史”之见是高明的,诗人后期春秋笔法的诗,即是“推见至隐”最为狭义的“诗史”,沉郁顿挫,微言大义,委婉出之。所以真正意义的“诗史”是在放逐陇蜀后,涉及君臣关系又得为尊者讳,愁闷难解,忠君缱绻,勃郁难抒,只能以比兴手法转述幽情,如这首秦州《佳人》;到了蜀地,借古蜀神话传说吐诉款曲的诗,如《杜鹃行》《石镜》《琴台》《石笋行》等,都符合孔子《春秋》言王事、隐讳其事、微言大义、褒贬人物的特征,尤其在君臣问题上诗人最擅长以古蜀神话婉转出之。读这些诗,要剥去神话传说外衣,方可见得真章。这才是符合《春秋》的“诗史”之作。
问:确乎《佳人》包含了君臣关系破裂、去官流放、诗史言王事、微言大义诸多因素。尤其不知流放,杜诗差不多都要解错。
答:除了这些因素,写作上则是借鉴屈原“香草美人”以比兴取譬传统,以“佳人”自况。“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己算得上佳人,但现实却见弃于君王,被流放秦州山谷。“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直写丧乱、个体无奈。“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以“赋”法写佳人婚变,暗示肃宗打击父亲旧臣,扶植新人的政治斗争,及自己被肃宗罢官的事实,虽极度委屈,还得为尊者讳。“在山泉水清”,佳人在朝的欢乐;“出山泉水浊”,佳人被弃的痛苦。“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清贫而不堕落,流放而不失志。“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不改贵族操行。“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天寒日暮,世乱时艰,仍高远自洁,伫盼佳音。远在天末的诗人,以幽谷佳人写出了个人政治心灵史。
问:受益颇多。可许多赏析却背离诗人苦心,这便是解读中的“隔”。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佳人”是诗人罢官流放后为尊者讳的寄托,非有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