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段丝路
由东段丝路进入西域之后,在西域境内延伸的各条线路即为中段丝路。中段丝路以敦煌为起始,到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者是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塔拉兹)。西域地区山脉绵延,有北边的阿尔泰山、南边的喀喇昆仑山,中间还有一座天山,这些山脉自然地将西域划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然后山与山之间、山脉与戈壁的连接处,便形成了重要的丝绸之路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先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绕道大月氏;然后沿着昆仑山北麓东进,返回长安。从此,形成了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两条通向西域的交通干线。在汉代,称天山南麓的道路为北道,称昆仑山北麓的道路为南道。
从鄯善(今若羌)出发,走南山的北面道路,沿着波河一路向西行,一直到达莎车,这就是中段丝路的南道。沿着南道向西行走,翻越葱岭之后,便到了大月氏和安息国(今伊朗)。从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出发,沿着北山,到下一个地点波河,再继续向西,最后到达疏勒(今喀什),这就是中段丝路的北道;沿着北道再向西,翻越葱岭之后,便到了康居、大宛和奄蔡(今黑海、咸海间)。其中,在北道上,有两条重要的岔道:一条是沿着焉耆,向西南方向走,再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与南道汇合,到了于阗;另一条岔道则是从龟兹(今库车)出发,向西走,到温宿(今乌什)、姑墨(今阿克苏),再翻越拔达岭(今别垒里山口),来到赤谷城(乌孙首府),最后再向西走,到达怛罗斯。
由于原本的南北两道经过的线路地点中,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地,自然条件恶劣,前行困难重重,因此,在东汉时期,原来的北道北面又被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条新开的道路被称为新北道,成为隋唐时期的一条重要的通往西域的通道,原来汉朝时期的北道变为中道。这条新北道从敦煌出发,向西北进发,一路经过伊吾(今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今吉木萨尔)、轮台(今半泉)、弓月城(今霍城)、碎叶(今托克玛克),最后到达怛罗斯。隋唐时期把这三条路线依次称南道、中道(汉代称北道)、北道(即新北道),延续至今。
因为汉代张骞的西域“凿空”之旅,丝绸之路中段这条线路正式联通,内地与西域乃至印度、中亚和西亚地区,都开始有了直接的交互往来。[1]
一 楼兰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就到达了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的神秘古城——楼兰(后名鄯善,今新疆若羌)。楼兰在罗布泊的西面区域,它同样是西域的交通枢纽,古时西出阳关之后,来到的第一站就是楼兰。楼兰的东面就是敦煌,西北方向是尉犁、焉耆,西南方向是且末、若羌。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就是从这里开始分叉。据史料考证,公元前176年前,楼兰古国建国,然后到公元630年的时候,楼兰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原来的那片古国一片寂静,实在是令后人费解。
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郭之国”,《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通西域时,既已知道楼兰是个临近盐泽、邑有城郭的地方。那时的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华之邦,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是西域重镇。楼兰的交通区位也很重要,古时汉代平叛匈奴、开通丝路、统辖西域,无不与楼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隋炀帝时,在楼兰设郡,使这里进一步成为丝路上的重要据点;唐代僧人玄奘曾途经此地;到元代,这里仍是丝路的重要通道,当时称“罗布”,直至清代,始称“婼羌”。在这条重要的通道上,“使者相望于道”,商人等各样人群络绎不绝,驼队浩浩荡荡,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及文化往来,为古楼兰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里流通着中原内地的茶叶和丝绸,这些商品与西域的珠宝、葡萄以及马等进行交换,造就了楼兰的盛极的繁荣。
二 精绝
从楼兰往西,是“亚洲腹地”——塔里木盆地,这个独特的地区保存了许多早期人类文明遗迹,诸如被西方学者称为“死亡之海中的东方庞贝”——精绝古国。西汉时期,精绝国只是中国西部的尼雅河畔一处绿洲之上发展的一个小城邦国家。《汉书·西域传》上有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精绝国国家发展倚重农业,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大道上,由于商贸及文化的交流,精绝国在当时很是富庶。到了东汉后期,楼兰古国国力日渐强大,遂将精绝国兼并。到了魏晋时期,又受到魏晋王朝的控制。最终精绝国在3世纪之后永久消失。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新疆的民丰县,最早由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他用尼雅河的名字为这座古城命名为“Niyasite”。尼雅遗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狭长区域,城内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遗址、场院、佛塔、佛寺、田地、渠系、陶窑和冶炼遗址等,还出土了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木牍、汉简以及汉代铜镜、铜钱、乐器、弓箭、玻璃器、水晶饰物、木雕、丝毛织物、漆器残片等珍贵文物,这显示出这一丝路古国曾经的繁荣以及其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三 龟兹
从楼兰沿丝路中段北道西行,便来到了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龟兹(今新疆库车)。张骞“凿空”西域时,龟兹臣属于汉朝;汉宣帝时,龟兹王绛宾与解忧公主之女结姻;东汉初年,龟兹一度依附匈奴,占据丝路北道,至班超时再次附汉;唐太宗时期,龟兹为安西都护府治所,确立了其在西域丝路上的中心地位;9世纪,龟兹被高昌回鹘攻占,13世纪初,纳入元朝版图。龟兹南与精绝国、北与乌孙接壤,扼守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之咽喉,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之处,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龟兹的石窟艺术,起源早、水平高,有着“第二个敦煌莫高窟”的艺术评价。中亚的佛教文化与东方的佛教文化在这里交会,同时还结合了罗马、印度、希腊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龟兹石窟艺术。厚植的文化,还造就了造诣极高的人才。东晋时期从龟兹去往中原的鸠摩罗什,就是一位著名的高僧,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属于举足轻重的人物。龟兹人还有着特殊的音乐天赋,龟兹乐舞就是他们的优秀成果;同时龟兹的冶铁业也是中外有名,它打造的铁器供给周边许多国家。
四 于阗
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处丝路南道,是古代西域王国。公元前2世纪,尉迟氏在此建立于阗国,逐渐强盛;到东汉时,于阗国与丝路北道的龟兹以及丝路南道的楼兰已不相上下;唐高宗时,于阗编为唐安西四镇之一,成为丝路南道最重要的军政中心;后附属吐蕃,11世纪初被黑汗王朝攻占,逐渐伊斯兰化。
于阗因位居丝路贸易的重要据点而繁荣一时,且为西方贸易商旅的集散地,东西文化之要冲。于阗国与东方国家的交往沟通中,属于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因此手工纺织业发达,生产的丝绸远销国内外。整个国家优先发展农业和种植业。公元2世纪末,佛教文化传入于阗,大乘佛教在这里发扬光大,于阗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心,当年僧人法显向西一路求法,当他到达于阗的时候,这里早已成为了佛事胜地;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于阗国一直作为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而存在。
于阗是藏语发音,是“产玉的地方”的意思。新疆和田有“三宝”:丝绸、美玉和地毯。这里面,地毯是从中亚传来的,丝绸是从东边传来的,只有玉石,是真正在和田本地产出的。古于阗人用在东西方人眼中两种具有不同价值的宝物(玉石和丝绸)的交换,赢得了相对的经济繁荣与稳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融合。
五 大月氏
月氏人建立的政权地处中西段丝路的交会处。月氏原是栖居于河西走廊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位于敦煌、祁连山之间。兴起于战国时期的匈奴击败月氏后,迫使其西迁。月氏的小部分人没有西迁,在河西走廊与混进祁连山间的羌族杂居,这些人被称为小月氏;而西迁的大部分月氏,在迁出后,被称为大月氏。西迁的月氏先是占领了西北方的康居(康国),公元前1世纪初,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并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贵霜王朝。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直接改写了中亚地区的历史。它在迁徙过程中,导致此前已一定程度上希腊化的大夏国就此灭亡,同时塞种人入侵了印度北部,也跟大月氏人的迁徙离不开干系;在这之后,汉武帝又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因为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在西汉开通丝路后,大月氏和汉朝互有使者往来,保持友好关系。大月氏和安息、罗马有频繁的通商往来,和中国内地也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很多罗马的物产商货,即通过大月氏经由丝路到达长安。这种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东汉。在班超经营西域时,亦曾得到大月氏的援助,收复龟兹。3世纪,贵霜王朝分裂,部分大月氏人东迁进入内地。此时期佛教由中亚传入西域和内地,以及犍陀罗艺术向东方的传播,与大月氏人的迁徙活动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