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甘肃文化的传承·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西段丝路

西段丝路比东段和中段还要早出现。早在远古时期,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远距离的贸易。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的一百多年间,当时的亚述帝国统一了西亚,尤其是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的这片区域,帝国控制了从西亚的波斯到非洲的埃及这片广大地区,由此,以叙利亚为交通枢纽的西亚通道就发展起来了。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伊朗高原上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始崛起。该王朝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疆域面积最东面到了粟特地区和印度西北部,最西面直达埃及。由于帝国领土广阔,为了让各地区加强联系,帝国在境内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网,这些线路中,有些就渐渐成了丝绸之路西线的主干道。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东段之后,汉朝便开始频繁地遣使到西方各国进行交流,其中汉使最远曾到达了犁轩(今埃及亚利山大港)。罗马人自从征服叙利亚之后,便有了与丝绸之路东部进行贸易的通道,它通过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这条线路,获得了中国的丝绸等商品。到了东汉时期,班超出使,重新将此前隔绝了58年的西域再次连接。公元166年,古罗马的大秦王安敦,第一次遣使者来到东都洛阳,这就意味着中西方的文化交往正式开始。古罗马到中原的这条线路,也是现今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西段丝路从葱岭或怛罗斯到罗马这一段,途中涉及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区域,范围广阔。因为历史上政权更替、不同国家兴起又灭亡,再加上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明显,导致丝绸之路的路线时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路线,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南、中、北三条:

(1)南道:最先从葱岭出发,向西进发之后,到达兴都库什山,然后再继续西进,直到进入阿富汗喀布尔之后,再分为两路,一条是继续向西,到达赫拉特,在经兰氏城与中道相会,然后再向西,穿过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到达地中海的东岸城市贝鲁特或者是西顿,再之后走海路,到达罗马;另外一条线路则是从白沙瓦直接南下到南亚。

(2)中道(汉北道):翻越葱岭之后,到达兰氏城,沿城向西北方前进,分为两道,一条线路直接在此与南道会合,另一条线路过德黑兰之后,再与南道会合。

(3)后面新的北道即北新道,也分为两条支线,一条线先一路经由钹汗(今费尔干纳)、安(今布哈拉)、康(今撒马尔罕),然后到木鹿,在这里与中道会合,之后再沿中道西行;另一条线路先经过怛罗斯,然后沿着锡尔河向西北走,中间需要绕经咸海以及里海的北岸,到达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然后走水路,到刻赤,最终抵达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需要说明的是,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这段路线,是唐朝中期才开辟的。[2]

一 撒马尔罕

传统意义上的中段丝路截止于怛罗斯,此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茫茫的中亚大草原,来到了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的古城——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古称“马拉干达”,是中亚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到过撒马尔罕,当时这里被称为康居国。公元629年,玄奘西行亦途经此地。13世纪以后,这里陆续建立起花剌子模王国和帖木儿帝国。

撒马尔罕与雅典、巴比伦、罗马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长达2500多年,根据古阿拉伯文献的记载,撒马尔罕被称作“东方璀璨的明珠”。撒马尔罕的地理位置十分之重要,它将中国、印度以及波斯帝国都连接起来,是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就连中国在汉唐的史书记载中,都有关于撒马尔罕的描述,将它称为“康国”和“康居”,为繁荣之意。

曾有西方人冈萨雷斯·德·克拉维在撒马尔罕大使馆工作,在公元1403—1405年的时候,他曾记载道:“最好的商品特别是丝绸、缎子、麝香、红宝石、钻石、珍宝和大黄都是从中国运到撒马尔罕的。据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技艺最高超的工人……中国主要的城市大都(北京)距撒马尔罕有六个月的路程,其中两个月要经过空旷的大草原。”

撤马尔罕古城同时还是个文化名城,城内文物古迹不胜枚举,例如帖木儿家族陵墓就是建于15世纪,“列吉斯坦”伊斯兰教神学院是15—17世纪的优秀建筑,包括兀鲁伯天文台以及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等,都是15世纪的优秀遗存。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在战俘中发现从军的唐朝造纸工匠,于是在撒马尔罕建立了造纸厂,阿拉伯世界的造纸中心就此诞生。

二 波斯

自撒马尔罕继续西行,丝绸之路将途经西亚的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马什哈德(今伊朗第二大城市)、番兜(今伊朗达姆甘)、德黑兰(今伊朗首都)、阿蛮(今伊朗哈马丹)等地,这一区域在整个古丝绸之路历史上基本都处于波斯帝国的控制之下。波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欧亚的陆桥、东西方的走廊,加之伊朗人自古以来的经商传统,使得这一路线在丝绸之路上处于重要位置,是丝绸之路的商贸中心。

波斯,中国史籍将其称为“安息”,它本是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对伊朗的音译称呼。波斯帝国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时候异军突起,地域广阔,亚、欧、非三大洲都有涉及,统领了这几大洲结合部以及周围的区域。在阿赫门王朝统治的期间,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为了加强王朝与各郡的联系,于是开始修建很多御道,规模甚大。这些御道虽然目的是加强波斯帝国境内的商贸沟通,但是在客观上,它们也成了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促进了整体交通网络的完善。

古代伊朗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中国秦朝时期就有了往来。随着双方友好往来,文化得到了相互传播。波斯文化中的石雕艺术、魔术、乐器、杂技、纹饰尤其是龙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汉代的文化。中国的瓷器与丝绸举世闻名,包括缫丝、炼铁、制漆、打井等工艺也是水平极高,它们也都源源不断地传入伊朗等西亚的众多国家;而西亚地区盛产的物产(如石榴、葡萄、胡桃、蚕豆等)又是当时中国所没有的,因此也被引入中国。“丝绸之路”为中西双方物品、技艺、文化等交流互惠提供了通道,谱写了新的交流合作的历史。

三 阿拔斯

在经过了中亚大草原以后,丝绸之路将进入一片肥沃的土地——两河流域。在两河流域,有一个盛极一时的王朝——阿拔斯王朝(中国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期间,伊斯兰教的发展被推向了中世纪的顶峰。750年,之前的倭马亚王朝下台,取而代之的是阿拔斯王朝,该王朝将巴格达定为首都,一直在此地延续到1258年,然后被西征的蒙古旭烈兀灭国。

阿拔斯王朝所处时期正值中国的唐、宋时代。751年,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唐朝,阿拉伯帝国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造纸术,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继造纸术之后,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交流的日渐密切,西方的很多文化技艺、宗教等等都被传入中国,除了伊斯兰教的传入,还有阿拉伯帝国先进的航海地理知识、天文历法以及数学等,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的进步,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众多的文化交流中,尤以瓷器、音乐等方面的相互影响较为明显,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丝绸之路与陶瓷贸易把两地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四 阿勒颇

由巴格达一直往西,古代丝绸之路即将抵达它的终点。就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地中海的结合部,一个特殊的亚洲文明古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里,便是叙利亚。在叙利亚的许多城市,人们既能轻易地发现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又能时刻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浸染。而作为叙利亚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该国北部的阿勒颇就是这样一座古城。这座临近幼发拉底河的城市,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成为中东地区商贸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六城之一。阿勒颇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古代两河流域要想到达地中海,就需要通过阿勒颇,后来丝绸之路全面兴盛,这里又成为东西方商贸的一个重要节点,商贸队伍都在此集聚。

阿勒颇多石灰岩建筑,有“白色阿勒颇”之称,城中有许多名胜古迹和清真寺,保留了12世纪建立的宗教学院、城墙和古代军事城堡。它的旧城,历史同样悠久,几乎可以称为世界上建城历史最为久远的城市之一,跟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建城历史齐名。其在1986年就引起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注意,他们对这座古城有着极高的评价。

公元1259年,蒙古旭烈兀占领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随后攻克阿勒颇城。旭烈兀在此建立了伊利汗国,虽然远在此地,但是伊利汗国与元朝本部的亲密联系,比蒙古其他三大汗国还要更胜一筹,原因就是丝绸之路的畅通,方便了中西双方的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被更加迅速地传到了西方,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阿拉伯历法、阿拉伯数字以及回回炮等。

五 大马士革

在阿勒颇的西方不远处,又一座古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就是今天叙利亚共和国第二大城市和首都——大马士革。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大马士革建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人居住的城市,就是大马士革。它在历史上曾被作为伊斯兰的第四圣城,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将它设立为都城,号称“园林之城”“诗歌之城”“清真寺之城”。

历史上,大马士革几经兴衰,经受过阿拔斯王朝的严重摧毁,经历过土耳其奥斯曼帝国400年之久的统治,遭受过法国30多年的殖民,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其曾经的辉煌。

由于大马士革的历史十分悠久,因此留存的古迹自然也就数量众多。比如在古城哈马迪亚,就有丝绸之路的历史痕迹,在该古城内的一个市场旁,坐落着一幢四合院木石房屋,在古时,被称作“丝绸驿站”。该驿站上下而建,楼下拴骆驼、进行丝绸交易,楼上供沿路商人打尖住宿。现在叙利亚国家博物馆内,还展出了很多当时来自中国的古瓷和丝绸。这些展出品里面,有一件价值极高,被称为叙利亚的国宝,那就是一尊中国9世纪时候打造的唐三彩陶俑。在当时,丝绸比金子还要值钱,叙利亚的众多商人因为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公元418—422年,叙利亚人荷诺利亚斯,担任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曾全身穿着来自中国的丝绸,同时他也是西方全身穿丝绸的第一人。

六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亦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传统意义上的古丝绸之路终点城市。在巴尔干半岛的东部位置,君士坦丁堡的战略地位十分之高,它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着黑海入海口,是当时欧、亚联通的重要城市。拉丁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罗马帝国都曾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公元前30年前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西方的罗马人征服了埃及,建立了欧亚非大帝国;东方的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并开辟了丝绸之路,把握了中国向西拓展的大好时机。此时期,因丝路的串联作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贸易在东南亚、中国、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之间迅速展开,君士坦丁堡则成为欧亚丝路上名副其实的“桥头堡”。

随着罗马人的加入,丝绸之路这条贸易通道变得更加规则、有序,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和思想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丝路沿线各个国家。罗马人一度狂热地迷恋中国丝绸,罗马诗人称赞它比鲜花还美;恺撒大帝就曾穿着中国的丝袍去剧院看戏,掀起中国丝绸热;罗马的贵族妇女们,都争相穿上中国丝织的透明衣裙,将其视为贵族之选;中国丝绸成为罗马帝国最大的奢侈品之一,导致古罗马市场上丝绸的价格猛增,据说曾达到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反映出当时中西丝路贸易的繁盛。

上面所说的这些交通路线,每段都有许多岔道,而且各道之间互相沟通。特别是每条道路经过的大城市,都自然形成以它为中心的交通网,并不一定非沿某一条路线通行不可,这正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实际情况。[3]


[1] 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4、62—91页。

[2] 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4、62—91页。

[3] 高亚芳、王力:《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中华书局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