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塞尚绘画的感觉
其实,塞尚的绘画缘起于一个极其简单朴素的愿望,终其一生潜存于自然。自然是塞尚唯一的老师,他说:“要模仿自然,要不停地回到事物的本身。”“回到事物本身”,正是现象学的著名口号。对塞尚绘画的现象学研究,“感觉”无疑是一个关键词。塞尚有一句著名的话:“不离开感觉捕捉真实。”他喜欢把自己的感觉叫作“小小感觉”,而他的艺术追寻所许诺的,就是在自然面前“实现”他的感觉。
感觉,是人与自然世界一切认识和知识的源初点,也是绘画的源初点。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中,感觉、感知是核心的关键词。按德勒兹的说法,塞尚并未发明绘画中的感觉途径,而是给予它前所未有的地位。塞尚从写实主义时期开始,“画看见和感觉到的”,这不但是他的绘画的表现方式,也是他的绘画的表现目的。但是写实主义绘画的感觉也好,视觉也好,依其本性而言是不充分的,始终是见此失彼;感觉的预期,永远无法完全成为对某物的实现。究其言,写实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对可见之物的最大限度的逼真模仿。这是一种直观感觉经验的浅层表达,塞尚后来说,这样的绘画只是“肤浅的感觉”,“只是停留在可见性的表面”,而“自然是有深度的”。
莫兰(D. Moran)曾解释说,德语的感觉是由“真”(Wahrheit)和“把握”(nehmen/grasp)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反映了感觉的本质。莫兰认为,感觉的主要特征是:“感知行为具有确定性、直接性、当下性,感觉面向的是事物、事实、地点和事件,是事情的直接的显现。而另一面,是关联到主体内部的神经系统、生命运动、本能和气质。”德勒兹说,感觉根本没有任何面孔,它是不可分解的两面,是现象学所说的“世界中的存在”。
塞尚在印象派时期对“小小感觉”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超越孤立形体,呈现环境的色光形态。塞尚把印象派的色光氛围的效果、瞬间感觉的印象,甚至个人气质的心理因素,融汇成一种绘画的总体真实。感觉在此承诺着一种对事物的“背景整体的把握”。这样的“背景整体的把握”的感知,可以被视为一种观察行为,而不是一种普遍性的、概念性的给予。
当然,印象派色光氛围的表现方式,对自然变化外表的“瞬间感觉”经验,并不令塞尚感到满足。他批评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氛围虽然能够打动我们的视觉,冲击我们的感官”,但它们表达的只是感觉的“表层现象”,是视觉的鸡尾酒宴。塞尚认为,“大自然富有深刻的内涵,并非浅显之物”。他发誓要为印象派找回自然的深度,正是在此存在的深度中,塞尚始终让不同层面的感觉去探测和倾听,一如石子扔进水中,倾听不同深度传来的回响。在塞尚绘画的不同时期,每一种感觉都存在于不同的存在深度之中,面对不同的领域和秩序。
在塞尚绘画的成熟时期,感觉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归纳性感觉”、有逻辑的感觉。这种感觉,内在地和逻辑地实现了一种形式的整体秩序,构成了感觉自身和被感觉的形象的统一。这是一种感觉的逻辑,是一种通过想象力在具体境域中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的感觉。在具体的画面中,其精确性丝毫不比科学的认识差。下文,随着研究的展开,将围绕着不同层次的感觉进行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