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桂王府

人头拿下地盘轻松收下,版图扩大刘隐好不得意,也让李知柔明白一个道理,在岭南混没有刘隐不行。自己这个亲王比京城那些王爷,看起来强太多了。

周围老百姓都知道广州城里坐着薛王爷,天下还是咱李家的,虽然这个地盘有点偏。

光化三年(900)十二月,李知柔病死任上。精明的刘隐自然主动上报朝廷,想立李知柔随行广州任上的儿子。但昭宗李晔同志不知道怎么想,居然没同意刘隐这实权军阀要求,而是委婉慰问刘隐派遣同平章事徐彦若来接替。

昭宗皇帝也明白徐彦若来也是白来,广州肯定早就是姓刘。不过那时刘隐还要借助朝廷提高自己威望,还是不敢当着天下人翻脸。徐彦若顺利到达广州,刘隐很客气招待徐彦若一行。

徐彦若到了一看情形便非常知趣配合,从不给刘隐找麻烦,平时经常应约和刘隐聚聚,也去看李知柔儿子,还上书给昭宗皇帝晋升刘隐为节度副使,顺带也关照李知柔那儿子推荐他任职等。

昭宗皇帝开出空头支票,这边升刘隐不说还给李知柔儿子加郡王,也不招呼他回京城长安。刘隐这时候地盘还不大,身边势力虎视眈眈,好在徐彦若只待一年就和李知柔一样走了。临死还给刘隐在昭宗皇帝面前说好话,让刘隐做岭南节度留后,这年刘隐才二十八岁。

后来事情就和历史发展一样,唐皇朝在朱温搅合下完蛋。李知柔一支后代留在岭南逃过一劫反而没被朱老三灭族,一直挂着薛王爵位不变。

再后来刘隐、刘岩兄弟控制岭南,扫荡周边大大小小势力。刘隐早早去世弟弟是刘继兴爷爷,大汉建国皇帝刘隐弟弟刘岩,继续善待李家子孙不说,登基时还不忘拜李知柔孙子李枕为薛王,成为大汉国几个有限异姓王之一。

几十年过去皇位到刘继兴手里,作为异姓王李氏没有消失,当代薛王李玮素十分聪明。在刘晟手里只做太平王爷,投其所好开辟许多商行赚钱,其中大汉三分之一海运生意是薛王府的。更加让人想不到每年薛王府三分之二收入,其实都进了刘晟口袋。

常年在海上贸易,薛王府对海南岛和南海掌握还是很有力度,尤其刘继兴接受让阿巴斯负责海运后,薛王李玮素聪明的全力和刘继兴合作,更让刘继兴在海南站住了脚。

刘继兴对薛王府做出积极回报,登基上位后主动让几个有眼力臣子撮合,将薛王府一位自己看着顺眼的嫡系咸宁郡主迎进宫里,把薛王府海上贸易利润扩大化。

薛王府具体回报就是在短短两个月,让水军在整个海南岛环线,分别建立需要的水军港口基地,不但开发港口且建立楼舰补给基地,达到刘继兴的需求。更深入岛内各条河流,建立纵深势力和开发深度,为海上基地做出更好准备和需求。

这些准备自然是为将来,以及刘继兴后续发展做出准备,其实对于如今交州湾的攻略,和以后对交州的策略,刘继兴一点都不担心。在自己强势和准备下,这一切将不是问题。

刘继兴在乎的南海海域在自己控制下,和南海诸国特产以及资源对大汉国影响。有着薛王府帮助自己水军不断壮大,现在刘继兴不断剥削和压榨当地普通民众,但带给这些人生活变化是飞速的,就像后世英国人进驻美利坚西部开发。

对土著和当地肯定会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于发展和进步,刘继兴更相信有自己的加入,南海以及周边诸国历史进程会加速。

刘继兴最在乎是自己海上势力发展的良性,庞大的海上资源对自己的理想,会让大汉更快更好发展起来。刘继兴如今很期待,也对掌握目前海上势力自己培养的将领,充满着强大的希望。

对外扩充历史永远都是胜利者书写这是不错的,也是真实历史逻辑!

不管原有历史是什么事实状态,不管原有历史是怎么变化扭曲,存在什么样的真实性。在这一刻在偏离中原地区遥远岭南,因为有着刘继兴这个异数,它似乎出现了小小偏移。

此刻在中原地区割据势力看来,在遥远的岭南兴王府出现这些意外偏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正常,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刘继兴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少年皇帝,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

东北方向是闽国和南唐,闽境留从效因为自己强势已不敢兴风作浪,刘继兴得到情报陈洪进在清源军风头旺起来。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历史有所定论,会不会出现偏差就看自己这个异数。

刘继兴相信只要自己不犯错,目前驻军不回撤,如果自己北进应该可以说服他。

南唐历史掌握比较透彻,现在根本没时间来理会自己发展。作为南方最大军事势力,如今在周国压制下丧失逐鹿能力。有条不紊布置侵蚀和对南唐渗透正在发生效果,所要防备是南唐新一代将领成长,刘继兴正计划怎么去渗透他们。

有着潘崇彻这员老将帮助,南唐新一代将领应该还没有人可以抗衡。遂州也在曲去疾建设下,逐渐成为一个庞大根据地,和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

刘继兴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这种人才快速成长计划,就用后世伟人方式一样实战进行锻炼。伍思虎手下也正在瓦解和瓜分南唐边境,紧挨大汉国境每个地方政府,可以说只需要直入几百里都不是问题,这可都是南唐无法想像的事情。

据可靠情报唐主李璟和刘晟一样,南唐一直对南边靠岭南方向发展不够,虽害怕周国扼制据说要迁都,后世历史他惧怕周国进攻,国主大臣真的一起建议迁都,但离着岭南势力范围还远着。

郭镜在楚地发展,刘继兴认为把楚地交给他完全成功,挖掘出一员绝世帅才。如果自己顺利渗透整个湘楚西部,连接五岭和楚地天堑就会贯通,以后进攻楚地还是蜀中,都是指日可待的事。

年迈龙象侯吴珣一直在西南驻军,他的象军无疑是对付山地民族最好武器,刘继兴派几十个青年将领学习。一则可以控制大理异动,二来可以震慑援助交州,三来和驻守交州边境曲句呼应。

吴珣方位可以进攻楚地和大理,呼应交州的曲句,曲句毕竟是年轻一代将领。刘继兴政策交好大理是目前最好的策略,大理边境不是重点只是防备,交州边境也不宽心短时间不会大战。

曲句这种将领的使用,交州目前不是重点只是练兵场。曲句肯定要往中原发展,但他现在必须给自己训练一批,未来可以独当一面新式指挥官。

交州现在一直对外声称是大汉国属藩,没有强硬反对的声音,刘继兴感觉没必要主动出击。交州刺史是吴权儿子吴昌浚,刘晟在位也管不到交州,只有打肿脸充胖子下旨派遣给事中李玙,以旌节招致吴昌浚入朝,当然没有想过他会真来兴王府。

交州势力也在不断冲突,吴昌浚刚刚承袭哥哥爵位不久,在国内根基没有稳定。看到大汉朝廷重视,也希望刘晟默许自己抱大腿,居然真答应李玙请求。一行浩浩荡荡到白州,谁知他神经太敏感,加上身边人吹耳边风,居然怕刘晟杀他在白州谎称有海贼不行了。

是年为乾和十二年中,刘晟本来也没想过他会来,表面上还安慰一下也就不了了之。

刘继兴感觉现在交州不是重点,以后不管自己处于对历史,还是痛恨后世那些白眼狼,都要狠狠教训这些人。目前自己要靠这些人练兵,只要给自己一点时间,那么积累后就可以准备出击。

!!!

中原地区大格局风云变幻,没有因为刘继兴存在和介入出现改变。还有很多人没听过刘继兴,不知道这个少年天子的存在,这是刘继兴目前的优势。

周国郭荣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还在进行他的宏图大计,刘继兴却在一天天算着他死期。蜀国孟昶还在花天酒地,相信他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继兴却在惦记着他家花蕊夫人。唐国李璟还在不断挣扎纠结,究竟是该发展还是该附和,刘继兴却在想怎么收拾游山玩水的李从嘉。

不管历史会不会偏差,至少目前还没有出现大变故,刘继兴至少目前还占着未卜先知优势。就像北汉、吴越国和(南汉)闽国这些势力,虽然有些眼中钉还不至于大问题。

似乎其余势力都不值一提。

在刘继兴这只魔手操纵下,蜀中、楚地和南唐发生巨大改变,就是一直动乱的楚地湖南,更在发生和酝酿不一样的风暴。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中原大局必然会出现更大偏移。

现在除了刘继兴似乎在这些剧中的人,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历史偏差出现。谁也不明白在遥远岭南,刘继兴这样做事的目的。

在岭南大家都明白和逐渐了解到,在刘继兴领导下出现不一样变化。在这个人成熟早的时代,刘继兴似乎和他爷爷刘岩一样,少年有成突显魄力。大家都渐渐承认到一个事实,就是偏远的岭南正在脱离大家的认知,正在复苏着当年刘家没有完成的事业。

最忧郁的自然是紧挨岭南势力,从纷争中刚刚走出来的楚地周行逢,和刚刚被周国打怕割地降藩的南唐李璟。刘继兴提早准备打下伏笔,此刻各地出现明显影响。

虽然不知这些准备在刘继兴行动时,出现什么样状况会对南汉产生什么样影响,乃至会有什么样结局。但在各个割据政权之间的影响,和南汉掌握各地情报是明显必然的。

刘继兴也明白一点,即使有自己这个变数干预,目前各地政权形势没有变化。自己只不过比历史的刘鋹掌握信息多一丁点,握在手里权利大一丁点而已。自己不像刘鋹无道和无知,对各地以及政权领导者割据的势力,现在基本上没有变化和冲突。

也算是一方势力领导者,也一直操控庞大情报机构和军事,在自己领导下正采取后世军事化管理。大汉如今在自己演戏下正紧紧抱成一团,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意外和变故。

一切还在朝着正常历史轨迹进行着,刘继兴努力改变和协调这个时代特殊性,很多东西不可能一蹶而就,但刘继兴相信有自己干预,至少整个南方割据政权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改变,至于中原地区就是以后的问题了。

自己的改变会引起多大地震,自己都不会去管。历史上赵匡胤建立宋朝,征服蜀中和南汉后,曾对着大理疆域振臂一挥,无奈的说出:“蛮荒之地,非吾所图!”

自此大理和宋朝一直并存到宋末,最后才被忽必烈大军消灭。如今刘继兴感觉自己最差状态,也可以依据五岭天然屏障,和赵匡胤划地而治。

不是刘继兴不想改变历史,而是现在自己依仗就是对历史了解和掌握,如果干预历史过甚,可能一切都会改变。一切顺其自然的发展,只是在适当时候做一下推手。

历史有它自己的轨迹,不管会不会有真的蜕变,那都将是天意!

心中空明人自明!

人之所以烦恼无明,心中要求过多,就是因为来自心里执念太多!

放不下,舍不掉,自然心里负担就重!当真是,世间安得双全法,求得人生逍遥行!

人生在世每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人只有思想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和进步。有些人会变得更加超凡脱俗,继而影响和带领一大批人去改变;有些人则会更加钻牛角尖,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对身边的事情起到反制效果。

蜕变究竟是变好的还是坏,似乎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岭南,兴王府。

城西,锦合里,西区桂王府。

桂王达到开府年龄,中宗刘晟乾和末年,刘继兴被提议为大汉国皇储,皇帝便改封诸子,把其余四个儿子都改封一字亲王。

为了彰显皇家气派,在兴王府最繁华西城坊市区锦合里,给次子桂王刘璇兴建亲王府。不管是出于壮大刘氏皇家男丁,还是提高刘家皇朝威望,证明出身中原望族,皇帝一反常例加大诸子爵封和威望。

桂王也在刘晟归天后,离宫到锦閤里居住,不管是出于新皇帝的意思还是出于礼节,桂王都必须离开皇宫。

南汉朝廷偏居岭南,在中原人眼里就是蛮荒之地,是朝廷用来流放和发配人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不被文人志士所看重,就是有一些文人和有识之士,那也是当年流放人士的后代。当然其中也不泛一些避世的高人,但是真正能被朝廷启用的那是少之又少了。

高祖皇帝刘岩之后,登基为帝的各个皇帝年轻,又不是具备那种太大雄心壮志的人物,都没有高祖皇帝刘岩,甚至刘晟前期和襄皇帝刘隐的魄力。不但朝中设立的各部、三省机构,常备的各级官员都远远不足,而且也是可能担心太过张扬,怕引起中原各个割据政府的关注,所以每任皇帝连皇后都没有立。

中宗皇帝刘晟弑兄登基后,也着实发展了几年自己的宏图大计,也想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得到发展。可惜好景不长周边势力的虎视眈眈,加上大汉国内部原因实实在在的夭折。

周边如南唐当时太过强势,又有大理、安南、闽国在侧,加之大汉一直贬抑武将人才,已经无力北上东进。使得刘晟一直郁闷不乐,加之后来听说周国兴起意图南下,强势如蜀中、南唐也束手无策,便知道总有一天大汉国也不能幸免,可能他的早逝和这也有了一定关系。

这个时代虽然割据势力诸多,个个称王称帝,但一般都有自己王后和皇后,反倒是南汉国除了高祖皇帝,后来登基的皇帝都没有立皇后。

不管是皇帝个人原因,还是怕树大招风,刘晟就只在宫里有一批选秀来的宫女,和抄家湮灭的一批各种女眷。刘晟照实挑了几个夫人,比较有名的就是玉夫人马敏、雅夫人卢雅、媛夫人(丽妃)李丽姬和桂王的母亲芳夫人潘玉莲。

可以说除媛夫人,其余几个夫人都有一定背景。玉夫人家族在兴王府不可谓不大,家族里子弟在地方上任职也不在少数;雅夫人父亲卢膺在朝廷的威势,以及门下弟子的风头自也不必言表;有所出的芳夫人无论哪方面都令人仰视。

所以平时宫里几个夫人只有媛夫人比较收敛,而且她出名也是在登基前期,受刘晟比较宠爱而已。后来玉夫人马敏占宫里主导位置,她反而在宫里没了什么消息。

很多人对媛夫人都没什么印象,就是刘继兴也只会在重要场合见到,可想而知她的低调。但为什么还有人记得,说明她不但很好隐藏自己锋芒,偏偏又会不经意出现在关键时刻。

朝中大臣们都是老油条,没有见刘晟有立后意向,自然都怕惹祸上身,于是明哲保身不吱声居多。自后刘晟再也没有提起皇后这回事,那些在朝官员以皇帝为首是瞻也不敢上书,每次对外邦交也最多说句皇妃应付而已。

以前的刘继兴的母亲连他都没有印象在记忆里,可能也只是中宗做王爷时一个侍妾。反倒是桂王母亲芳夫人潘玉莲,虽一直不受刘晟宠爱但地位稳固。一来生了王子封为亲王,二来父亲是军中大将。到桂王开府的时候,这一切倒使得桂王受益不少,一切水到渠成。

王府占地面积极大,设王府各项属官。王府和皇城机构般,分开内外两府,内外两府都有王府属官。因为桂王还没达到及冠年龄,所以现在实际上桂王府内外没太大区别。

作为不同于别处政府和割据势力,作为大汉皇储下最年长亲王,桂王府还是颇具规模和气势。

桂王府经宗正寺议定:下设王傅一名;参军一名;王府文学两名;祭酒一名;王府长史一名;司马一名;主簿一名,史官一名、记室参军一名;功曹参军一名;六部参军各一名,府从一名;典签两名。

相对于前唐最盛时亲王,王府属官这些配置,最起码少了一半。当然没有皇帝授意,谁敢做主。相对于前唐最盛时亲王,现在亲王势力可能并不小。如今大汉现状来说,还有许多朝廷各部职位主官都未设,王府属官职能齐全,作为尚未冠服的亲王来说,这已经是很高礼遇。王府如今任职王傅,是当天王府王傅赵章周去世后新任,是高祖朝首榜状元简文会,他是赵章周亲自推荐。赵章周作为桂王府王傅,还是刘晟的右仆射,可以说在兴王府声名赫赫,比卫王府王傅李抑几个名气大的多。

卫王刘继兴坠马出事,赵章周为首一帮大臣极力推举桂王为储。后来事与愿违卫王不但恢复,还被皇帝真正立为皇储太子。自此赵章周受到皇帝冷遇,先是以他年长为由卸了右仆射职位,后来则免他入朝议政。

赵章周又羞又惊,知道在刘晟手里翻不起大浪,虽太子监国给他加冕为国公以示朝廷恩典,但也让他自此后惊吓过度一病不起。他本来年纪就大,在刘晟之前没熬过年关就去世。临死做了件好事,给提心吊胆的桂王推荐一个王傅,得到皇帝认可。

来自南海咸宁县文人简文会,在高祖皇帝手里得到提拔,不断的学习和外任历练,到刘晟手里终于出头,被调回兴王府任京官。还做过京城兴王府番禹县县令,到乾和末年成了兴王府有名几个文人之一,和如今的侍郎赞皇侯李抑一般出名,成了刘晟另外几个儿子,那些年幼王爷的老师。

刘继兴登基之后,简文会成了桂王府王傅,级别却仍只是从四品,不过刘继兴给他挂了学士衔,可以有时候参议朝政。和诸王师王傅不同,这是真正属于亲王的属官职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