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二 真知与实践
陈展文
招商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DevOps推进负责人 &资深过程改进专家
2015—2016年间,招行开始研究和尝试精益看板、敏捷Scrum、DevOps等实践,何勉老师是招行精益看板的顾问,我们因此而有机会与何老师有深度的接触和交流。围绕看板,从如何设计一块合适的物理看板,到如何正确看待技术债务;从如何收集合适的原始数据,到如何精益地设计度量指标;从如何使用用户故事地图建立产品原型,到使用影响地图完善产品功能。每次与何老师交流,都能感受到一些独特的思路,得到与众不同的启发。
这本书从书名“精益产品开发”上看,不一定能吸引很多眼球,但是仔细一读,干货真的不少。这本书应是何老师对自己多年精益产品研发的理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深度、广度思考,也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近几年来,招行的研发管理也在思考:瀑布和敏捷,孰优孰劣,是非此即彼,还是可以相互转换?他们背后所需要的技能是完全不同,还是有共通之处?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Gartner在近年的研究报告中适时而讨巧地抛出了“双模”(BI-MODEL)的概念。Gartner关于双模的核心观点是:SOR(System of Record,可以理解为遗留系统)更适合传统模式,SOE(System of Engagement,交互类系统)更适合使用探索模式,并且两者在某种场景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研究如此,但是一旦研发人员采用更新的软件开发方法,掌握了更高效的开发工具,他们还能转回去吗?如今,围绕精益的相关讨论大行其道,好像不搭上精益这个词,就不能体现其先进性一样。
在此书的第Ⅰ部分,何老师首先花大力气梳理了精益的相关概念和观点,而后以天文学的演进为例,说明精益产品开发如何从以内部资源为核心的开发方法向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开发方法的范式转换。读完这部分内容,大家对传统、敏捷、精益之间的关系应该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第Ⅱ部分主要以看板方法串起整个实践体系,从实战的角度总结如何更好地落实可视化,显示化流程规则,控制在制品,如何开好站会、发布规划会和回顾会,如何持续进行反馈,如何大规模使用看板,等等。这是精益看板的核心内容,在书里有清楚的描述。
第Ⅲ部分从落地实施精益产品开发的角度阐述特别需要关注的几个点,我也在此分享一下感受特别深的两点。其一,如何在组织中平衡和优化资源与流动效率,找到并突破效率边界,这也与本书一开始提到的范式转换相呼应。传统软件开发方式经常使用功能点和代码行等方式来评价工作量或者工作效率,但付出相关的工作量或提升工作效率后,是否真的可以为用户交付有价值的功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呢?何老师在书中给出了方法:从源头开始改进,更好地发现和还原用户需求,降低并行度,减少开发过程中的等待浪费,降低稀缺状态,突破效率边界,持续地为用户交付有价值的功能。其二,关于自组织团队的神话。书中提到自组织本质是高势能的非稳定状态,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自组织状态完全靠个体去维护很困难。需要在授权的基础上,配备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同时让团队成员了解公司、团队目标以及相关协作信息,当然,团队成员本身也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理论说得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来完成。如何让团队保持很高的热情在一起工作,也许您可以从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密码。
最后,再总结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作为读者,您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企业成功落地的经验分享;您也可以从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益产品开发,澄清部分概念;您甚至还可以马上动手,运用书里提到的工具来进行日常的改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