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金融业态下的动产押物监管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平安银行的物联网金融现状概述

2013年前后,国内的大宗商品金融遭受重创,业务几乎全部停滞。2013年6月,平安银行成立专题项目组,研究物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在深入调研、认真思索及征询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安银行物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2015年6月29日,平安银行在上海率先发布了物联网金融,尝试推动物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勾勒出物联网金融的发展蓝图。平安银行物联网金融在汽车业、钢铁行业的破冰尝试,起到了引子的作用。目前,平安银行物联网智能仓储网络的全国布局初显成效,已累计与近百家重点港口、大型仓储企业、区域重点物流园区等合作伙伴签署了物联网金融合作协议。以下将从平安银行的物联网金融规划、物联网动产融资、物联网仓库建设、物联网智慧仓单、物联网新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平安银行的物联网金融规划

在2015年11月12日召开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总裁郭强表示,平安银行物联网金融的战略规划实行三步走:第一阶段是物联网动产融资,第二阶段是物联网仓单,第三阶段是物联网新金融。

(二)平安银行的物联网动产融资

2013年,平安银行在品牌白酒存货业务中成功借助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押品溯源和追踪,破解了白酒动产业务的品质管理难题。

2014年,平安银行首先瞄准汽车领域,通过引入感知卡,实现对汽车的智能监管,并建立起汽车智能监管系统。车押卫士与监管系统的使用,弥补了传统人工监管模式下,信息传递不及时、无法掌握抵质押车辆最新状态等不足,实现了对车辆移动实时跟踪和历史轨迹回放查询,出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预警、报警。

2015年,平安银行将物联网智能监管拓展到钢铁行业。通过引入感知罩、感知箱等物联网传感设备,建立起“重力传感器+精准定位+电子围栏+仓位划分+轮廓扫描”的智能监管系统,赋予动产以不动产属性,进而实现对钢材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

2016年,平安银行继续以汽车行业为突破口,逐步将物联网动产融资覆盖至有色金属、能源、建材、矿产品、农产品等多个行业,着力打造出“物联网+供应链”大宗商品金融范式。因此,其他商业银行可以在诸多领域与大型生产企业、交易平台、仓储物流企业合作,将“物联网+供应链”金融覆盖至多个行业。

(三)平安银行感知仓库及其建设

目前,平安银行物联网智能仓储网络的全国布局初显成效,已经在上海、广东、天津、沈阳、日照等地布局,建设物联网感知仓库,已累计与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等近百家重点港口、大型仓储企业、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区域重点物流园区等近200家合作伙伴签署了60余份物联网金融合作协议。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无锡感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感知科技)将改造50~100个仓库,监管资产可达数十亿元。

物联网金融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有助于缓解平安银行在高利润增速背后所面临的资产质量问题,也将从根本上重塑钢铁行业的信用体系。平安银行作为物联网金融的先行者,将充分享受物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带来的诸多益处,并将重启大宗商品动产融资业务。

(四)平安银行的物联网智慧仓单

平安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合作,在中登网平台上实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将物联网动产融资的仓单和期货仓单标准化、统一化。同时,运用互联/物联技术将现货、期货仓单进行物联网化,将质押标的物从动产演变为流通性更好、风险更低的权利凭证。逐步推动动产实物监管融资向单证化融资乃至单证化投融资演进,打造出一个标准的物联仓单投融资平台,将场外的交易场内化,场内交易低成本化。

(五)平安银行提出的物联网新金融

由于物联网技术全面渗透到行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形成大量有效信息,并与金融服务体系、行政监管体系等多方参与者融合,从而构建了全新的、良性发展的物联网金融生态,如图1-9所示。

图1-9 基于物联网的全新商业生态

2016年,平安银行尝试在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依托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产业金融规划和布局,进而完善物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使业务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扩展至动产融资、产业物联网金融、物联网技术企业金融、产业基金、大数据金融等五大业务方向。

(六)平安银行退出的供应链金融

2014年上线的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橙e网”已与数百家核心企业、物流、第三方信息平台完成对接,累计为数万家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在消费领域,平安银行已经与深圳光启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合作,探索更加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标准。光子支付解决方案以光为支付介质,利用手机闪光灯,在离线状态下也可实现支付数据从手机到POS机的传输。通过光子支付,用户体验到了更便捷、安全和新颖的移动支付。

平安银行进行的物联网金融的改革,改善了对抵质押物的管控、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道德风险、提升预警时效和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改善了风控,提升了效率,使监管工作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追踪为事先防范,开启了银行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