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8 17:40:27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
第一章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一 “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先导
二 “解释世界”具有不同的“方式”
三 结语
第二章 阐释·诠释·解释·说明
一 关于“阐释”
二 关于“诠释”
三 关于“解释”
四 关于“说明”
五 关系与意义
六 从赫耳墨斯到阐释学
七 “阐释”概念的统摄性
八 概念结构的下降与上升
第三章 Hermeneutik的汉语译名
一 “学科”的涵义
二 “阐释学”的词义变化
三 “阐释学”与学术史的关系
四 钱锺书论“阐释循环”
五 张江的“阐诠学”概念
六 伽达默尔论“再现”
第四章 阐释行为的生成
一 关于“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二 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跳跃性
三 神话的史学素地隐喻
四 工具对人类精神的标识性
第五章 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
一 由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行为
二 “观看”的意义
三 “观象于天”的意蕴
四 “观看”的认识论意涵
五 圆形思维与认知体系的编织
第六章 从语言起源到文本出现
一 语言的起源
二 从说话到命题陈述
三 关于“鸣而施命谓之名”
四 从文字发明到形成文本
第七章 巫师、巫术与居间说话
一 巫师与巫术的性质
二 诗性与符号的生命意义
三 中华“学问宗教之根本”
四 与人世相对的鬼神世界
五 艺术与学术之祖
六 结语
第八章 阐释的公共性与原初性
一 对阐释公共性的基本理解
二 阐释公共性的原初形态
三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奠基
四 结语
第九章 “绝地天通”与人类传话活动的肇始
一 从《吕刑》到观射父
二 《吕刑》故事的完整化
三 民神杂糅所标识的宗教原初形态
四 从与神生子到政教更化
第十章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一 哲学阐释学的两条进路
二 汉字表意性的阐释学指向
三 《春秋》学为古典阐释学立法
第十一章 关于“读书必先识字”
一 社会分工与西方古典学的演变
二 “读书必先识字”的意蕴
三 汉字文化特质的独特标识
第十二章 历史学的原生形态与质文递变
一 “历史”与“史学”
二 “史”与“事”
三 以“诗”记“事”
后记